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不同类型肠息肉的内镜下切除全过程

2021-11-0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其他消化疾病非原创

微信图片_20211103152835.jpg

肠息肉图示


在做肠镜发现息肉时,符合切除标准的息肉通常会立刻切除,无须再次手术。


常用的镜下切除方法有:

1.活检钳息肉切除术:适用于直径<0.5 cm的息肉

2.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适用于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直径<2cm的无蒂息肉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2 cm的扁平息肉

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直径>2 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



下面,具体展示一下这几种切除方式。



活检息肉切除术


微信图片_20211103152838.jpg

A 钳除前;B 除后创面;C-D:热活检钳除术。注意事项:息肉体积过大,增加电凝时间,易造成透壁性损伤


手术过程:

1. 常规内镜检查,发现肠息肉。

2. 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肠息肉肠镜下摘除(PSD)活检钳,将钳子的两个嘴张开后夹住息肉。

3. 通电后利用热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除。

4. 观察肠壁浆膜层有无损伤,息肉取出后送检。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微信图片_20211103152842.jpg

有蒂息肉切除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11103152843.jpg

无蒂息肉切除示意图


手术过程:

1. 常规内镜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及形态等。

2. 充分暴露息肉,通过牵拉息肉使其离开肠黏膜。

3. ① 有蒂息肉的切除:于直径较小的息肉直接电切除;蒂部较短者,圈套钢丝套入息肉后抵达息肉基底稍上方提拉切除;蒂部较长者,尽可能保留残蒂1cm左右的长度,提拉切除;蒂部粗短者,先用尼龙绳圈套结扎或金属夹夹闭阻断息肉血供后,在结扎上方行电切除。

② 无蒂息肉的切除:在息肉基底部稍上方圈套电切或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形成液体垫,再行电切除。较大的息肉采用分期分块电切的方法。

4.息肉回收,送病检。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有三种,分别是:透明帽切除术、黏膜注射下切除术、黏膜注射法分片切除术。


其中黏膜注射法分片切除术与黏膜注射下切除术在操作流程上并无太大差别,只是前者病灶较大不能一次圈套切除,需要分次切除。不再单独讲述。


微信图片_20211103152847.jpg

透明帽切除术


手术过程:

1. 据病变位置的不同选择式或式透明塑料帽于肠镜前段,然后进镜到达病变位置。

2. 圈套器置于透明帽内,再将透明帽对准切除息肉,将其吸引至透明帽内。

3. 收紧圈套器用高频电切除息肉,检查无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后退

4. 将息肉取出后送病理检查。


微信图片_20211103152850.jpg

黏膜下注射切除术


手术过程:

1. 确定并标记处病灶边缘。

2. 进项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抬举。

3. 圈套器套住息肉及周边0.5 cm肠黏膜,用负压吸引收紧圈套器,然后电切。

4. 处理创面,将息肉取出后送检。


微信图片_20211103152852.jpg

黏膜注射法分片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微信图片_20211103152857.jpg

ESD图示


手术过程:

1. 充分暴露病变,确定病变范围并在病变外围进行标记(图A)

2. 进行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高液体或胶体液,观察抬举(黏膜下注射水垫后黏膜层和肌层分离的状态)(图B)。

3. 在病变周围切开病变黏膜黏膜下层,如上图c

4. 在病变周围标记点外缘环周切开黏膜,如上图D

5. 黏膜下层剥离(图E、F)。

6. 在剥离的过程中不断的处理裸露的血管(图G)。

7. 病变黏膜完全剥离下来,并处理创面,预防迟发型出血(图H)。

8. 最后,将息肉送病检。


来源:消化学术在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