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为生命续航,疗效优于标准方案约20%,中肿刘慧、张力、夏良平团队提出晚期肺癌联合治疗新方案丨今日前沿

2025-10-10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肺癌,尤其是占据绝大多数病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长期位居全球癌症死因首位。其中,不可切除的III期NSCLC肿瘤体积往往较大,转移风险高,治疗尤为棘手。长期以来,“同步放化疗(CCRT)后接巩固免疫治疗” 的“PACIFIC模式”是这部分患者的标准疗法,显著改善了生存。然而,临床实践中的一个残酷现实是:许多患者因治疗毒性或疾病快速进展,根本“等不到”关键的巩固免疫治疗阶段。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学者们开始思考能否让免疫治疗前移,以便让更多患者能接受到有效的免疫治疗。


近日,在国际知名肿瘤学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慧教授、张力教授与夏良平教授共同牵头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估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并序贯精确大分割同期放化疗及纳武利尤单抗巩固治疗的II期随机试验(CA209-7AL研究)”的最新结果。该研究首次提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新型综合治疗模式,并证实了新辅助免疫治疗、精准大分割同步放化疗以及免疫巩固治疗全程联合所带来的显著生存获益。



对于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标准治疗方案为根治性放化疗后免疫巩固治疗(即PACIFIC模式)。该模式下,患者的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44.2%,仍有超过半数患者在短期内出现疾病进展。基于此,刘慧教授团队于2019年启动了CA209-7AL研究。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并结合精确大分割同期放化疗的全新治疗策略,进一步探讨了纳武利尤单抗巩固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CA209-7AL研究流程


自2019年12月3日至2023年8月18日,该研究共纳入264例患者。在最终完成随机分组的172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及精确大分割同期放化疗。其中,86例患者后续接受了纳武利尤单抗巩固治疗,其余86例则进入定期观察。分析结果显示,纳武利尤单抗巩固治疗组的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显著提升至64.8%,而观察组为42.3%。


与此同时,一项平行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采用传统PACIFIC模式治疗的患者,其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41.8%,进一步凸显了该新型组合方案的疗效优势。在安全性方面,巩固治疗组3级及以上肺炎发生率仅为3.5%,与观察组(2.3%)相近,提示该联合方案在显著提升疗效的同时,未显著增加严重肺炎风险,整体安全性可控。


CA209-7AL及真实世界研究的PFS生存曲线


该研究是国际上首个针对不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系统评估新辅助免疫治疗、精准大分割同期放化疗及免疫巩固治疗全程联合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与PACIFIC研究数据相比,该方案将患者12个月及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提升了约20%,为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有力的循证依据。同时,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分阶段大分割放疗技术联合免疫治疗,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治疗相关毒性。


CA209-7AL与PACIFIC研究PFS数据对比


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为刘慧教授、张力教授和夏良平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邱波副主任医师、赵媛媛主任医师与何文卓副主任医师。


通讯员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郑敏姗 陈鋆 文朝阳 周昕熙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