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我国消化道三大肿瘤发病和死亡率下降明显

2025-07-15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非原创


导读

癌症是全球最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每年导致近1000万人死亡,给世界各国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癌症流行病学特征具有显著独特性,其中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肿瘤登记最新数据显示,这三种癌症的疾病负担近年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深入探究其变化趋势和原因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2000-2018年我国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与死亡趋势,结合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现状,旨在揭示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规律,为"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癌症防控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同时为面临相似流行病学转变的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癌症防控经验。

研究结果


1. 全球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和死亡概况


依据GLOBOCAN 2022数据,全球食管癌、胃癌和肝癌新发病例共计2,345,974例,占全部癌症新发病例的11.8%,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为22.7/10万。这三种癌症导致的死亡病例达1,864,291例,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为19.1/10万。具体而言,胃癌的发病率最高(ASIR 9.2/10万),其次为肝癌(ASIR 8.6/10万)和食管癌(ASIR 5.0/10万);而肝癌的死亡率居首(ASMR 7.4/10万),随后为胃癌(ASMR 6.1/10万)和食管癌(ASMR 4.3/10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ASIR分别是女性的2.9倍、2.1倍和2.6倍。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比发病率更为明显,其中食管癌死亡的男女性别比高达约3.0。


作为人口约占全球20%的国家,我国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新发病例分别占全球的43.8%、37.0%和42.4%,死亡病例占比分别为42.1%、39.4%和41.7%,疾病负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 我国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疾病负担趋势(2000-2018)


2000-2018年间,我国癌症流行病学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图1)。尽管全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是食管癌、胃癌和肝癌三大消化道肿瘤在男女群体中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在男性群体中,食管癌的降幅最为显著, ASIR从21.7/10万降至11.0/10万,降幅达49.3%;其次是胃癌(下降40.6%)和肝癌(下降34.2%)。女性群体中,同样食管癌降幅最大(64.5%),其次为胃癌(38.6%)和肝癌(37.4%)。


在死亡率方面,2000-2018年间癌症总死亡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有所降低,但降幅均小于三种消化道肿瘤(图1)。女性食管癌和胃癌死亡率降幅超过50%,分别达到69.5%和54.5%,肝癌死亡率下降45.2%;男性食管癌、胃癌和肝癌死亡率降幅均超过40%,分别为49.2%、48.9%和42.2%。


图1 2000-2018年我国所有癌症、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3. 我国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病例数变化(2010-2022年)


2010-2022年间我国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绝对病例数与总体癌症趋势呈现不同特征(图2)。在总体癌症发病和死亡病例数持续增长的同时,三大消化道肿瘤表现出差异化变化模式。


食管癌呈现最显著的改善趋势,发病病例数减少22.1%,死亡病例数降低10.1%。胃癌病例数也呈现下降趋势,但变化相对平缓,发病和死亡病例数分别减少11.3%和9.5%。与上消化道癌不同,肝癌的发病和死亡绝对病例数在2010-2022年间均缓慢增长。这一现象提示,尽管年龄标准化率下降,但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等人口学因素可能是肝癌的绝对疾病负担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图2 2010-2022年我国所有癌症、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变化趋势。


4. 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年龄组别疾病负担趋势(2000-2018年)


基于年龄分层的分析显示,不同癌种和年龄组别的时间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异质性(图3)。就全癌种而言,5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则普遍呈现小幅但持续的下降。


胃癌在三种消化道肿瘤中展现出最为显著且广泛的改善趋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几乎所有年龄组均呈下降态势。其中,40岁以下人群的降幅最为显著,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均百分比变化(AAPC)均低于-4.0%。食管癌同样呈现类似的积极趋势,除70岁以上人群外,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下降,其中40岁以下人群的降幅最大(AAPC低于-6.0%)。与上消化道癌相比,肝癌的AAPC的年龄差异较小,但40岁以下人群仍显示出加速下降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AAPC基本稳定在-2.0%左右)。


图3 2000-2018年,我国所有癌症、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年龄特异性年平均百分比变化趋势。


讨论


基于2022年GLOBOCAN数据的分析表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依然是全球重大健康负担,且存在显著地域差异。其中亚洲地区,尤其是我国,承担着最沉重的疾病负担。我国以约占全球20%的人口规模,却承担了全球43.8%的食管癌、37.0%的胃癌和42.4%的肝癌病例,以及42.1%、39.4%和41.7%的相应死亡病例。这种不成比例的高疾病负担,充分凸显了持续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令人欣慰的是,在2000-2018年间,我国这三种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特别是胃癌和食管癌,不仅年龄标准化率下降,其绝对病例数也出现减少,这反映了我国不断完善的癌症防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上消化道的改善趋势最为显著,其中40岁以下人群食管癌AAPC达到-6%,胃癌达到-4%。这一显著下降主要归因于以下两大关键因素:


其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饮食模式发生了积极转变。既往大量研究表明,胃癌和食管癌发病与行为、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腌制食品、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食管癌和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冰箱的广泛普及和新鲜农产品供应增加,传统盐渍蔬菜和发酵食品的摄入显著减少,这成为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其二,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上消化道内镜筛查工作功不可没。大量研究,特别是国家癌症中心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充分证实了在高发区开展有组织的内镜筛查能够显著降低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自2005年起,我国逐步开展并实施了多项国家级癌症筛查项目,包括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这三大项目均将上消化道内镜筛查纳入其中。上消化道癌症疾病负担的逐年下降,凸显了我国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癌症筛查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将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癌症防控工作目标的实现作出重要贡献。


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相对复杂。尽管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但绝对病例数却略有增加,这反映出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等人口学因素的影响。在年轻人群中,肝癌负担改善最为显著,主要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乙肝疫苗接种计划。而老年人群趋势平稳,可能与持续HBV/HCV感染、部分地区黄曲霉毒素暴露及酒精性肝病等因素有关。


与上消化道肿瘤不同,肝癌筛查对死亡率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尽管以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超声联合为主的肝癌筛查已被纳入国家项目,且有研究证实其能够提升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证据。此外,AFP对早期肝癌的灵敏度有限,亟需开发更灵敏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并优化当前肝癌筛查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40岁以下人群在三种癌症防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7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死亡率改善相对有限。这可能反映了早年危险因素暴露的累积效应,提示需要加强针对老年人群的筛查工作。然而,针对这一群体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来证实。


总结与展望


我国在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三种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这些改善在年轻人群中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驱动的膳食结构改善、上消化道肿瘤内镜筛查项目和全民乙肝疫苗接种等国家层面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持续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经历类似流行病学转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框架。


来源:JNCC癌症科学进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