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WEE1抑制剂用于晚期头颈鳞癌安全可耐受 | Clin Cancer Res

2018-06-28作者:允贤资讯
头颈部肿瘤

编辑 | 丁雨竹(中国医学论坛报)

编者按·研究导读

p53基因和相应治疗策略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63%~72%晚期头颈部鳞癌(HNSCC)患者存在p53基因突变。

针对p53突变型肿瘤的治疗的思路包括:直接诱导突变型p53蛋白降解、帮助其恢复野生型功能、限制突变后p53基因的新活性。根据设计思路的不同,目前研发中药物主要分成直接和间接作用于突变型p53蛋白两大类。

640.webp (2).jpg


▲ 针对癌症中突变型p53的研发策略。来源:药渡网

合成致死策略

合成致死策略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一个重要思路,期望只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不损伤正常细胞。合成致死的原理是:当药物选择性失活基因B时,基因A功能正常的细胞可以继续生存,但基因A失活的肿瘤细胞会因为同时失去A和B基因的活性而死亡。

如果我们将p53视为这样的“基因A”,那么WEE1就是“基因B”之一。p53失活的基因丧失G1期阻滞功能,细胞完全依赖G2/M检查点完成修复;无法通过G2/M检查点者不能继续复制。因此,通过抑制G2/M检查点功能,有望诱导合成致死效应。此类重要靶点除WEE1外,还有CHK1/2、MK2、PLK1等。

微信图片_20180628003331.jpg


▲ 合成致死示意图。来源:LabNetwork

WEE1基因

WEE1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中的一员,可以使CDK1的Thr14和Tyr15磷酸化,从而抑制CDK1激酶活性,阻止细胞进入有丝分裂。

已有研究数据证明,抑制WEE1基因可特异性地杀死p53基因突变的细胞,同时不损伤正常细胞,即WEE1和p53之间确实存在合成致死效应。此外,在体实验证明这类药物可增敏标准铂类药物。

AZD1775

AZD1775(曾用名MK-1775)是“first-in-class”的WEE1小分子抑制剂。ClinicalTrials.gov网站截至6月26日可查到的注册试验共49个,26个处于Ⅱ期或Ⅰ期/Ⅱ期。已完成晚期实体瘤Ⅰ期试验3项,卵巢癌期试验1项。

本次发表在《临床癌症研究》(Clin Cancer Res)杂志的“根治性治疗前,每周应用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AZD1775作为根治性治疗前头颈部鳞癌新辅助治疗的Ⅰ期临床研究”为HNSCC期试验,注册号:NCT02508246。

微信图片_20180628003442.jpg


▲ 研究6月15日发表在《临床癌症研究》(Clin Cancer Res)杂志上,

DOI: 10.1158/1078-0432.CCR-17-3796

背景


WEE1酪氨酸激酶可调节G2/M期转换,并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特别是在经过基因毒性治疗后需要进行DNA修复的p53缺失的肿瘤中。因此,有必要在肿瘤抑制因子缺失导致的HNSCC中探寻WEE1抑制剂的作用。

这项已经完成的Ⅰ期临床试验首次将WEE1抑制剂(AZD1775)联合顺铂和多西他赛应用于临床。

方法


本次开放标签、Ⅰ期研究采取3+3剂量递增设计,针对Ⅲ/Ⅳ期HNSCC伴边缘可切除疾病、或伴边缘不可切除但可接受根治性治疗疾病的患者。AZD1775剂量逐步上调,第一周每天口服2次、总共2.5天,随后3周联用固定剂量的顺铂(25 mg每平方米)和多西他赛(35 mg每平方米)。主要终点是不良事件,以建立最大耐受剂量(MTD)。次要终点包括缓解率(RR)、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和基因组数据等。

结果


每日口服AZD1775两次、每次150 mg、共计2.5天,建立MTD。10例患者中,5例达到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CISTv1.1)定义的缓解;组织学调整显示另有3例患者缓解(图1~3)。

唯一的药物限制性毒性(drug-limiting toxicity)是3级腹泻。所有剂量组均在用药第4天达到PK C8hr目标240 nmol/L。药效动力学分析显示缓解者比未缓解者有更明确的pY15-Cdk分子表达下调和凋亡相关分子(γH2AX、CC3、RPA32/RPA2)升高。

微信图片_20180628003525.jpg

▲ 图1:新辅助联合AZD1775治疗后临床缓解情况。瀑布图显示新辅助治疗后根据RECIST1.1标准评估后的肿瘤体积变化,及转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组织学缓解情况。图片来自原文(figure1A)

微信图片_20180628003529.jpg

▲ 图2:新辅助联合AZD1775治疗后临床缓解情况。PET显示治疗前后变化。图片来自原文(figure1B)

微信图片_20180628003532.jpg

      ▲ 图3:新辅助联合AZD1775治疗后临床缓解情况。临床缓解图片对比。图片来自原文(figure1C)

结论


AZD1775+顺铂+多西他赛三联疗法是安全可耐受的。初期结果证实该疗法对晚期HNSCC有抗肿瘤效果,值得在Ⅱ期剂量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资料

  1. Eduardo Méndez, etc.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 of AZD1775 in Combination with Neoadjuvant Weekly Docetaxel and Cisplatin before Definitive Therapy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lin Cancer Res; 24(12); 2740–8. ©2018 AACR

  2. CDK1/2抑制剂临床药物研究及开发

  3. 合成致死:从概念验证到PARP抑制剂的上市

  4. 靶向p53信号通路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策略盘点(下)

    微信图片_20180627235756.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