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治疗恶性胸腺癌的研究进展

2024-08-26作者:赵梦雅资讯

张海涛 南京市胸科医院 撰稿   

一、引言

胸腺癌作为一种少见却侵袭性强的胸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不高,但预后欠佳。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对部分无法手术或对放化疗不敏感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技术发展,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作为新型肿瘤局部治疗手段,逐步应用于临床,在恶性胸腺癌治疗中初显潜力。本文将围绕该技术治疗恶性胸腺癌的相关进展展开综述。

二、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原理

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融合了冷冻消融与热消融。冷冻消融借助低温促使肿瘤组织细胞内形成冰晶,致使细胞脱水、破裂,同时微血管收缩、血栓形成,阻断肿瘤血供,最终实现肿瘤细胞死亡,像常用的氩气冷冻剂,高压下能使靶组织温度骤降至 - 160℃以下。热消融则通过射频、微波等能量源,将肿瘤组织温度提升至 60℃以上,引发蛋白质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先利用冷冻使肿瘤组织形成冰球,初步破坏肿瘤细胞,随后借助热消融扩大消融范围,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这种冷热交替的作用模式,可能引发肿瘤细胞更为复杂的生物学变化,进而提升治疗成效。

三、治疗流程

(一)术前评估

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涵盖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以此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判断其能否耐受手术。此外,还需开展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二)定位与穿刺

在影像学(如 CT)引导下,将消融针精准穿刺至肿瘤部位。穿刺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穿刺路径准确,尽可能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和器官。通过影像学实时监测消融针位置,调整至最佳状态后,准备实施消融治疗。

(三)消融治疗

先启动冷冻消融程序,使肿瘤组织迅速降温形成冰球。冷冻过程中,借助影像学监测冰球大小与范围,保证肿瘤组织被冰球完全覆盖。达到预定冷冻时间后,停止冷冻,开启热消融程序。利用热能量进一步加热肿瘤组织,促使肿瘤细胞在高温下发生凝固性坏死。热消融过程中,同样需密切监测消融区域温度与范围,保障消融的充分性。

(四)术后观察与处理

术后患者需在监护病房密切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呼吸状况等,留意有无气胸、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给予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止痛、预防感染等。术后还需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评估消融效果,观察有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四、临床应用效果

(一)局部肿瘤控制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恶性胸腺癌局部肿瘤控制方面成效斐然。在对接受该技术治疗的患者展开长期随访时,可见消融区域的肿瘤组织呈现出明显的坏死状态,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碳化迹象,肿瘤体积也随之显著缩小。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肿瘤边界逐渐模糊,形态趋于不规则。部分患者在术后短期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25(CA125)等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现象有力地表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了有效抑制,肿瘤生长速度大幅减缓。

(二)生存质量改善

对于无法耐受手术切除或对放化疗不良反应较大的恶性胸腺癌患者,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肿瘤相关症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例如,部分患者治疗后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显著改善,可恢复一定日常活动能力。而且该技术微创,术后恢复快,对患者身体整体负担小,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三)远期生存情况

目前,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治疗恶性胸腺癌的远期生存数据有限,但已有研究呈现出良好趋势。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能获得较长时间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不过,还需更多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明确该技术对恶性胸腺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

五、优势

(一)微创性

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微创优势显著。手术仅通过穿刺针即可完成,对患者身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医疗费用。

(二)精准性

在影像学引导下,消融针可准确穿刺至肿瘤部位,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消融。同时,实时监测冰球和热消融区域范围,能确保肿瘤组织被充分消融,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三)联合治疗优势

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可与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这种联合治疗模式能发挥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势,提升治疗效果。比如与免疫治疗联合,冷热消融引发的肿瘤细胞坏死,可能释放肿瘤抗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六、挑战与问题

(一)技术操作要求高

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涉及冷冻和热消融两种能量控制,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经验与熟练操作技能。穿刺时需准确避开周围重要组织器官,消融过程中要精确控制冷冻和热消融的时间、温度及范围,否则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

(二)并发症问题

尽管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相对微创,但仍可能出现并发症。常见的有气胸、出血、感染等。冷冻消融时,冰球形成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发气胸等并发症;热消融过程中,热传导可能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此外,术后感染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

当前,针对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治疗恶性胸腺癌,在国内外的医学领域中,尚未形成统一、权威且被广泛认可的治疗标准。在消融参数的选择方面,诸如消融温度的精确调控、消融时间的合理设定以及消融范围的精准界定等,不同医疗机构由于设备差异、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医生基于各自临床经验与专业判断,往往存在显著分歧。治疗时机的确定同样棘手,是应在肿瘤初发阶段尽早介入,还是待肿瘤发展至特定阶段再行消融,亦或是结合患者身体整体状况、肿瘤分期等多因素综合考量,不同见解层出不穷。在联合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是搭配传统的放化疗手段,还是与新兴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相结合,以及联合治疗的先后顺序与剂量安排,各医疗机构和医生也存在诸多不同。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同时使得对其治疗效果的客观比较和科学评估变得异常艰难,难以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结论 。

七、展望

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以及临床研究的深度推进,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恶性胸腺癌治疗领域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在未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在技术优化层面,后续需投入更多精力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对消融功率、温度控制、作用时长等关键参数进行精准调控,从而大幅提高技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与此同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迫在眉睫,通过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资源,制定出统一、规范且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治疗标准,为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坚实依据。在综合治疗方面,应着重加强与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法的联合研究,探寻优势互补的治疗策略,如术前进行复合式冷热消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以消融治疗,清除残留微小病灶,降低复发风险。此外,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认知的不断加深,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例如,冷热消融过程中释放的肿瘤抗原,可与免疫治疗协同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恶性胸腺癌的治疗开辟全新路径,进而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八、参考文献

[1] 郑康,王文涛,刘正沛,等。复合式冷热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分析 [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4,34 (12):1243-1250.

[2] 陈少华,吕国荣,许紫薇,等。超声引导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 Hepa1-6 瘤鼠的疗效及免疫效应研究 [C]//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第十四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2024:143-144.DOI:10.26914/c.cnkihy.2024.046713.

[3] 陈少华,吕国荣,许紫薇,等。超声引导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 Hepa1-6 瘤鼠的疗效及免疫效应 [J]. 分子影像学杂志,2024,47 (08):779-784.

[4] 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3,32 (10):949-953.

[5] 刘畅,陶立波。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对比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J]. 中国医学装备,2022,19 (12):37-41.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