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精神分裂症:全球视角下的改名历程、治疗突破与专家观点

2025-04-25作者:壹生热点资讯


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祖承教授、 李广智副主任医师

在医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精神分裂症始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不仅因其复杂的病理机制让医学研究者们殚精竭虑,更因其被赋予的病名所带来的沉重污名,成为无数患者难以挣脱的枷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精神分裂症改名的讨论与行动此起彼伏,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对疾病本质的深度探索,也蕴含着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回溯精神分裂症命名的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场讨论的意义。


一、旧名溯源:早发性痴呆的局限

至少在公元1世纪,古代埃及、印度、中国及希腊就有关于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描述 ,但彼时并没有统一且精准的命名。19世纪中叶,法国的Morel首次应用“早发性痴呆(demence precoce)”这一诊断术语,用来形容那些无外界原因在青年发生的精神衰退病例。此后,德国的Kahlbaum描述了一种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特殊精神障碍的精神病,称之为紧张症;Hecker将发生于青春期且行为荒谬、愚蠢的病例,命名为青春痴呆。1896年,德国的克雷丕林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不同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由于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年,最后发展成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首次将其作为一个疾病单元来描述。然而,“早发性痴呆”这个名称存在诸多局限,它过度强调了发病年龄和衰退结局,许多并非在早年发病,或者发病后未走向衰退的患者也被涵盖其中,使得该名称无法准确反映疾病全貌。


二、精神分裂症命名:医学认知的一大飞跃

20世纪初,瑞士学者Bleuler通过全面系统研究后,于1911年将本病命名为“精神分裂症”。Bleuler观察到这类患者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存在不协调和分裂的现象,从而提出了这一概念。这一命名是精神医学史上的重要进展,它突破了“早发性痴呆”只关注发病年龄和衰退结果的狭隘视角,从疾病的核心症状出发,强调了精神功能的分裂特征,使医学界对这类复杂精神障碍的认识上升到新高度,为后续的研究、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当时,“精神分裂症”这一命名因其科学性和对疾病特征的准确概括,受到了广泛认可和采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精神医学领域对这类疾病的认知和研究。


三、污名之殇:“精神分裂症”病名的沉重代价

自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以来,这个名字却逐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在大众的认知里,“精神分裂”四字,往往与疯狂、危险、不可理喻画上等号。这种刻板印象,使得患者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遭受着歧视与排斥。


在就业市场,患者常常因为病名而被拒之门外。哪怕他们已经康复,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用人单位也会因担心其病情复发而心存顾虑。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歧视,他们的简历甚至可能因为病史而被直接扔进垃圾桶。在教育领域,患病学生也难以得到公平的对待。同学们的孤立、老师的特殊“关照”,让他们在校园里如履薄冰,学业往往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而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更是不敢轻易透露自己的病情,因为一旦被知晓,周围人的异样眼光、窃窃私语便会接踵而至,社交生活几乎为零。


这种病耻感不仅来自外界,更深深扎根于患者内心。许多患者因疾病名称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负担,是不正常的人。这种自我污名化导致他们抗拒治疗,害怕去医院,甚至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据统计,约30%的患者曾因病耻感而中断治疗,病情因此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四、国际改名浪潮:为患者撕开希望的口子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踏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改名之路,试图为患者撕下这张沉重的标签。


日本在2002年率先将“精神分裂症”更名为“统合失调症”。这一举措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响应。一位日本患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当别人知道我有精神分裂症时,都会躲得远远的。改名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社会抛弃的人,大家开始试着理解我,我也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更名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就诊率提升了20%~40%,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率也大幅回升。


韩国在2012年将其更名为“调弦症”,寓意着患者的精神状态如同琴弦一般,虽暂时失调,但仍有恢复和谐的可能 。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让患者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包容与期待。在韩国,许多患者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调弦症康复互助会”,通过分享康复经验、互相鼓励,共同对抗疾病。


中国香港在2001年首创“思觉失调”这一中文名词,我国部分地区也于2014年正式将“精神分裂症”更名为“思觉失调症”。香港在更名后推出了「思觉失调」专病服务计划,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治疗和支持。该计划有效帮助患者在发病首三年的关键时期得到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一位香港患者说道:“‘思觉失调症’这个名字让我觉得自己只是思维和知觉出了点小问题,而不是一个疯子。这让我更愿意接受治疗,也更有信心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并非所有的改名尝试都一帆风顺。在南非,精神分裂症曾被更名为“调适性障碍”,但这一名称并未得到广泛接受。当地专家指出,新名称并没有准确反映疾病的特征,反而让公众更加困惑,对是否能真正减少病耻感表示怀疑。这也提醒我们,改名并非简单的文字替换,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确保新名称科学、准确且易于被大众接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院长王祖承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洞察,力主将“精神分裂症”更名为“精神失调症”。在他看来,无论是我国部分地区所采用的“思觉失调”,还是日本推行的“统合失调”,都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覆盖精神疾病的复杂面向。精神领域广泛涉及思维、情感、情绪等多元维度,“精神失调症”这一命名,恰能从宏观视角出发,精准展现疾病在精神层面多维度的异常状态,有效规避了从单一角度定义疾病的弊端。


早在2016年,王祖承教授便在《精神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建议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名称改为“精神失调症”》这一颇具前瞻性的文章。文章一经发表,就如同巨石投入精神医学的广阔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与讨论,各大相关网站、报刊竞相转载,在行业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2020年,由国家卫健委主管的《健康报》也刊发了《建议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名称改为“精神失调症”》的文章,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使精神分裂症改名议题从专业学术领域迈向更为广阔的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各界对精神疾病命名科学性、人文性的深入思考。


五、专家激辩:改名是破局之道吗?

在全球改名浪潮的背景下,中国关于精神分裂症改名的讨论也日益热烈。专家们对此各抒己见,观点激烈碰撞。


支持改名的专家认为,现有的“精神分裂症”名称带有强烈的歧视性,更名是减少病耻感、促进患者社会融入的关键一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一位精神科专家指出:“一个更科学、中性的名字,能够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疾病,减少对患者的恐惧和排斥。比如‘心脑统合障碍’这个名称,既体现了疾病可能涉及大脑和心理的统合失调,又避免了‘分裂’这样的刺激性词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和社会境遇。”


王祖承教授强调,除了病耻感之外,精神分裂症改名也需要考虑到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连贯性。目前的医学教材、教学体系以及医生的诊断习惯都是基于“精神分裂症”这一名称构建起来的,如果贸然改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更新教育内容和临床指南,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新的名称能够更好地反映疾病本质,减少社会歧视,那么改名的努力是值得的。


但也有专家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更名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精神分裂症这一名称已经使用了上百年,医学界和公众对此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贸然更名可能会引起混淆,增加医疗成本和公众认知的难度。而且,新名称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歧视,因为歧视的根源在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和偏见。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寄希望于改名。即使改了名字,如果社会观念不改变,患者依然难以摆脱病耻感的阴影。”


还有专家提出,精神分裂症的改名不应局限于医学界,而应联合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国际精神病学协会的一位专家建议:“精神疾病的命名应该进行全球性的统一和规范化,减少地域性差异带来的误解和歧视。同时,新名称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其科学性、社会接受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确保能够准确传达疾病的本质,又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理解。”


六、未来展望:以爱之名,驱散病耻阴霾

精神分裂症的改名问题与治疗进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议题,它涉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等多个层面。无论是支持改名还是保留原名,无论是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还是优化现有治疗方案,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理解、治疗和社会支持,让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阳光下。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为更科学的命名提供依据,研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公众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消除偏见和歧视。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应携手合作,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包容、关爱的社会环境。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精神分裂症的名字会发生改变,治疗手段会更加完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患者的态度能够彻底转变。让我们以爱之名,驱散病耻的阴霾,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温暖与希望中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迎接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这场关于精神分裂症改名与治疗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改变一个名称、提升治疗效果,更是为了重塑社会的价值观,让人文关怀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