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生酮饮食对肥胖和T2DM患者的利与弊

2023-09-23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非原创

 点击图片,一键进入 👆👆


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邵沐清


严格标准的生酮饮食(KD)是一种由高脂肪、极低碳水化合物(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少于50 g)、适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搭配的医学饮食模式,是属于低碳水饮食的一种。


迄今为止,KD已发展出多种模式。经典KD(CKD)中脂肪提供80%~90%能量,目前最为常用;改良阿特斯金饮食限制每日碳水化合物量10~15 g;中链甘油三酯饮食(MCTKD)主要包含辛酸、葵酸等中链甘油三酯;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LGIT)要求摄入血糖生成指数<50的食物。



KD模仿机体的一种“饥饿模式”,碳水化合物受限后,机体消耗糖原及脂肪供能,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辅酶 A缩合裂解转化为乙酰乙酸,乙酰乙酸既可还原为β羟丁酸,又可脱羧生成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被用作机体的替代燃料。


KD最初作为治疗癫痫的方法而应用于临床,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逐渐扩展到更多疾病领域,例如2型糖尿病、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等代谢相关疾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综合征和肿瘤等。



KD特殊的营养结构使脂肪摄入增加,碳水化合物减少,微量营养素、膳食纤维等成分被限制,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从而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其长期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也并不明确。本文就KD对多种疾病的利与弊进行综述。


01

减重


近年来肥胖发病率逐渐升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疾病之一。目前,体质量管理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减重手术等,但其长期效果不佳且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



KD因其特殊的营养结构被用于肥胖治疗,KD减重的机制是消耗机体糖原,促进脂肪β氧化产生酮体,酮体既可作为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又具有利尿及抑制食欲的作用。同时KD饮食中的高脂肪造成的饱腹感可降低食欲, KD介导的机体糖异生作用增强和蛋白质的热效应引起更多的能量消耗,对减重有利。此外,KD或可通过增加肠道菌群α多样性来改善菌群紊乱并加强减重效果。


02

治疗T2DM的饮食方案


除减重外, KD还被应用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KD对T2DM患者的有益影响主要归因于体质量减轻,但在减重效果类似的情况下,KD仍较低脂饮食表现出更良好的血糖控制效应。



碳水化合物摄入直接导致血糖升高, KD限制了碳水化合物摄入并造成生理性酮症,减少血糖波动及胰岛素分泌,同时增加组织胰岛素受体表达,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



目前,KD因其良好的减重、控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益处被推荐为T2DM的治疗饮食方案之一,短期研究并未发现对于T2DM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



2021年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也推荐KD作为短期阶段性减重及缓解T2DM的特殊饮食之一,但仍需更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评估其长期影响。


03

不良反应


KD的饮食结构改变会导致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如便秘、呕吐等,可通过建立耐受或服用促胃肠蠕动药物缓解。



由于葡萄糖供能减少,部分患者在起始生酮阶段出现心慌、饥饿感等类似低血糖症状,大部分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可通过逐步减少碳水化合物比例而过渡到KD。



酮体和尿酸竞争从肾脏排泄,肉类饮食会进一步加剧血尿酸水平升高,可大量饮水促进尿酸外排或服用降尿酸药物。



最后,建议各位糖尿病患者,切勿轻易尝试某种极端饮食模式,最好在医生或专业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来源:重医大附三院内分泌疾病中心


往期推荐

1、《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解读

2、NEJM研究:司美格鲁肽可减轻HFpEF合并肥胖患者体重,改善临床结局

3、胰岛素的保存及规范注射技巧

4、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使用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5、如何处置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6、胰岛素名称后面的R、N、30、50分别代表什么?

7、了解胰岛素的注射装置

8、血糖正常+尿糖阳性,需要考虑哪些原因?

9、【一图掌握】高血糖高渗状态 vs.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区别

10、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改变生活方式!最新指南:推荐2类饮食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