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问药答|阿奇霉素真的要“吃三停四”?

2022-05-28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其他非原创

阿奇霉素“吃三停四”的观点广泛流传。什么是“吃三停四”?即阿奇霉素 500 mg,每天一次,连续吃三天,然后停四天,必要时再启动第二个疗程。


说明书是用药的依据,那么,我们先来看下药品说明书怎么说的?阿奇霉素说明书规定,对于常见感染性疾病,总剂量1500 mg,每日一次服用本品500 mg共3天;或总剂量相同,首日服用500 mg,第二至五日250 mg。这提及了3日疗程或5日疗程,并未提及间隔时间。


那“吃三停四”的用法,到底对不对呢?




一、什么情况要用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非典型微生物(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等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阿奇霉素适用于上述敏感细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① 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② 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③ 急性中耳炎;④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


需要提醒的是:阿奇霉素对上述细菌的抗菌活性不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且国内耐药率较高,因此阿奇霉素并非上述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除外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吃三停四”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阿奇霉素为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半衰期长达68小时。因此服药3天或5天后,即使停用,阿奇霉素依然能在体内持续作用3~4天。


此外,阿奇霉素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即停用药物后,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而细菌仍在一定时间内处于被抵制状态,不能生长。


因此,从药动学理论来讲,阿奇霉素用3天或5天停3~4天是有一定依据的。



三、是否真的要“吃三停四”?


吃三停四的观点最早来源于生产厂商的推广,之后比较权威的来源则是《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2015》的推荐,该共识指出对于轻症患者3天为1个疗程,重症可连用5~7 天,4 天后可重复第2个疗程,也即“吃三停四”,但该共识并未给出该用法的出处。


之后,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弱化了该用法,指出对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推荐首选阿奇霉素10 mg/(kg•d),轻症3天为1个疗程,重症可连用5~7天,2~3天后可重复第2个疗程。即用药三天后可以停2~3天,而不是4天。该诊疗规范是由卫健委发布的诊疗规范,与说明书有同等法律效力,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此外,《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进一步指出,对于非典型病原体治疗反应较慢者疗程延长至10~14 天。即可以连续用14天,且未有提及要停药。


除了抗菌作用之外,大环内酯类药物还具有以抗炎、调节气道分泌、免疫调节、激素节省及抗病毒效应等其他方面的作用。因此,小剂量阿奇霉素可以长期维持治疗哮喘、COPD、支气管扩张和囊性纤维化等疾病。


综上,从说明书、诊疗规范、指南及共识可以看出,对于一般感染及儿童患者,阿奇霉素3~5天的短疗程即可;而对于重症患者可用至5~7天,特殊情况可延长至14天。在启动下一疗程要停药的间隔目前没有明确,2~4天均有推荐。“吃三停四”的观点应逐步弱化。


对于AECOPD、哮喘、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等患者可以小剂量长期使用阿奇霉素。而长期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应注意QT间期延长、听力减退、增加耐药性等不良反应风险。


作者:张宏亮   审核:黄振光

来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