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肺癌一发现就是晚期?其实身体已经给了警示

2025-04-27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非原创

肺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我国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8%,居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肺癌预后较差,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生存概率可显著提高,但很多人直到肺癌晚期才发现自己的病情。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警惕肺癌。


肺癌的警示症状

越早识别,治愈机会越大


肺癌并没有特异性症状,早期只有“警示”性症状,如咳嗽、咯血痰等,常常被忽略。

1.持续咳嗽:当出现持续性的、无法解释的反复干咳(或仅有少量白色泡沫样痰),常规止咳治疗后仍无法缓解,要引起重视;长期吸烟人群若发现原本间断性的咳嗽性质发生变化,转变为持续性咳嗽或伴随声音嘶哑等新症状,这可能是机体发出的重要预警信号,务必尽早就医排查。

2.痰中带血:间断性反复痰中带血或血丝痰是最具提示性的肺癌症状,尤其是长期吸烟者突然痰中带血,甚至咯血,需高度警惕。

3.胸痛:部分病人出现胸痛,说明病变侵犯到胸壁或者胸膜表面,如果胸痛呈持续状态且部位固定,往往是肿瘤侵犯胸膜损伤神经所致。

4.呼吸困难:原发肿瘤扩展阻塞气道、引发肺不张或胸腔积液时,可能出现气短、胸闷、呼吸困难。

5.声音嘶哑:肿瘤或受累的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导致声音嘶哑且难以恢复。

6.反复发热:肿瘤坏死可导致低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一定要重视不明原因、久治不愈的发热。

7.体重下降:肿瘤细胞的存在消耗了身体大量的能量,没有任何原因的体重急剧下降,可能是肺癌的预警信号。

8.吞咽困难:肿瘤侵犯食管,进食时有梗阻感,甚至疼痛。

9.上腔静脉综合征:头颈部肿胀、充血感,或伴皮肤及口唇发绀等。

10.肺外表现——瘤旁综合征:部分肺癌患者会出现“瘤旁综合征”,症状看似与肺无关,实为肺癌作祟,包括:


①杵状指:手指末端膨大如鼓槌,伴指甲弯曲。


②骨关节病:膝关节、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③肌无力:四肢无力、眼皮下垂,类似重症肌无力。


④内分泌紊乱:低钠血症(恶心、嗜睡)、库欣综合征(满月脸、水牛背)等。


肺癌高风险人群

的判断方法


是不是出现咳嗽、胸痛、血痰就要怀疑肺癌呢?如何判断是不是肺癌高风险人群呢?要记住以下提示:


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年龄≥50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属于肺癌高风险人群:


1.吸烟包年数≥2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2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注: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

2.与吸烟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3.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有职业暴露史至少1年:包括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暴露。

5.一级亲属确诊肺癌:包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有肺癌。


肺癌的预防方法


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肺癌的有效方法。


肺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方法推荐低剂量螺旋CT,这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也是最常用的肺癌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发现早期微小病灶,可降低高危人群20%的肺癌死亡率。肺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年应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


除关注警示症状和高风险人群定期筛查外,远离危险因素也是预防肺癌的重要方法,包括主动戒烟、避免职业暴露(如石棉)、减少二手烟吸入、加强空气污染防护等。


虽然肺癌“悄无声息”,但早期治愈率可达80%,越早发现,治愈的可能性越大。请牢记,时刻关注自身健康:高危人群定期筛查,预警症状及时排查!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