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咖共话丨从做对选择到增强意识,聚焦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现状与障碍

2024-02-28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2017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发起了一项针对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调查,结果发现全球范围内三分之一的肿瘤学者对生物标志物检测相关循证指南欠缺足够的认识。如今,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有了怎样的发展?实施现状如何?仍存在哪些障碍?这些问题备受肿瘤领域学者关注。


时隔七年,IASLC再次面向全球IASLC会员以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发起了新一轮的调查工作。同时为了加强广大肺癌领域医生、学者对生物标志物检测的认识,促进学术交流,特别在其主办的播客栏目《Lung Cancer Considered》中策划了主题为“生物标志物检测的障碍(Barriers to Biomarker Testing)”的系列节目,并特邀全球知名专家,分别以八种不同语言参与到访谈与讨论中。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6日,最新一期播客《Lung Cancer Considered》上线,本期节目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担任主持,特别邀请了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媛教授,共同探讨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现状,本报特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苏春霞、吴一龙、王洁教授《Lung cancer considered》播客

目访谈音频


PART1:从多重维度理解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概念



苏春霞教授

生物标志物检测对于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精准诊疗意义重大,如今已有多种有效的靶向药物被批准用于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的一线治疗。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患者、判断药物毒性,因此在初始治疗前尽早地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还存在许多障碍。本期我们将与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科朱波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李媛教授一同讨论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相关问题。首先有请两位教授从基础知识开始,分享一下所谓的肺癌生物标志物具体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朱波教授



我理解的生物标志物是一种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的检测内容,同时可以重复检测。生物标志物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不仅仅局限在靶向治疗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治疗效果、监测药物副作用,甚至可以提示疾病转归和预后情况。



李媛教授



正如朱教授所讲的,生物标志物实际上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合成的一类物质。不仅仅存在于肿瘤细胞,也可能存在于肿瘤的间质中。生物标记物的检测是多层面的,包括DNA或者RNA层面、蛋白层面甚至现在还有一些代谢组学层面等等。当我们需要诊断疾病或预测疗效时,都会用到相应生物标志物检测。

当然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考虑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机制作用,还要考虑到可测量性以及可重复性,以便更好地在疾病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等方面服务于临床。


PART2: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苏春霞教授

感谢两位教授分享对生物标志物的理解,请再进一步为听众解释一下为什么在肺癌诊疗之前,我们需要做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不只对于靶向治疗,也是在新兴的免疫治疗方面,生物标志物检测对诊疗策略的制定有何指导意义?


李媛教授



我们现在非常提倡在治疗之前尽早做生物标志物检测,以肺癌为例,在整个肺癌诊疗理念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20年,肺癌的诊疗已经离不开分子检测。我们知道肺癌有很多驱动基因,如今也出现了大量相应的靶向药物。要想做到对某一种特定基因突变类型精准用药,就必须进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除了靶向治疗的检测以外,现在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样对免疫治疗的疗效起到了一定的预测作用。当然对这两种治疗的检测重点可能有所差别。在对靶向基因的检测中,我们主要是检测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的状态;而对于免疫治疗,我们则不仅需要去关注肿瘤细胞,同时也要关注到肿瘤微环境与免疫应答的相关性,肿瘤微环境中一些免疫细胞也会对免疫治疗的效果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无论是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我们都提倡在用药以前进行检测,以便更好地筛选出对药物反应好的患者,做到精准治疗。



苏春霞教授

谢谢李教授的分享,肺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就像种子和土壤的关系,除了要知道肿瘤细胞本身的情况,我们还要充分关注到肿瘤微环境,这样才能为患者制定更加适合的治疗策略。下面也请朱教授谈一谈。



朱波教授



谢谢苏教授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觉得涉及几个方面,为什么要检测以及为什么要早期检测。


一方面,我们为什么要检测?肺癌的治疗目前已经进入到精准化治疗的时代。从靶向治疗的角度来讲,生物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我们针对靶点选择药物,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从免疫治疗的角度来讲,无论是PD-L1的表达,还是肿瘤突变负荷(TMB)和错配修复缺陷(dMMR)等生物标志物,都可以指导免疫治疗药物的使用。


另一方面,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早期的检测?实际上随着肿瘤的生长以及对肿瘤的治疗,肿瘤细胞会进行一些克隆进化,产生异质性。我们也看到对于晚期肺癌,几乎所有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二线或者后线选择使用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期都远远低于一线治疗;同时靶向治疗的疗效优于传统化疗,即使是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无病生存(DFS)期对比化疗也有优势,而且化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在选择一线治疗方案之前就进行早期生物标志物检测,这样既能帮助我们选择一线用药方案,也能避免由于肿瘤细胞的克隆进化而导致患者生存期的缩短,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PART3:新技术与新障碍并存,实践中要多方考量



苏春霞教授

在检测方法上,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选择,除了单基因检测如FISH、PCR等,如今像第二代测序(NGS)这样的多基因检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国际各大指南都强调了液体活检和NGS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些生物标志物检测在真实世界的诊疗中的实施是存在障碍的。请两位教授分享一下在临床实践中是如何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又有哪些障碍?


朱波教授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是比较复杂的。虽然有了液体活检等新技术,但目前我们的早期检测还是要更多地依赖于组织活检来获取标本进行NGS检测,这样能够覆盖更多的靶点。策略上,我认为生物标志物检测应该进行分层管理,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肺癌的类型,比如是NSCLC还是小细胞肺癌(SCLC),是鳞癌还是非鳞癌抑或是其他罕见的病理类型,然后再来决定检测靶点的顺序,我想这应该是关键。


当然,液体活检也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它是无创的、动态的。所以在已经明确了肿瘤的病理类型后,液体活检能够起到很多辅助的作用,比如说在肿瘤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基因检测上就能体现这种技术的方便性。


总的来说,明确肺癌的类型非常关键,首先应该考虑组织学的检测的方法,并且采用NGS这样能够覆盖更多靶点的方法来进行检测。



李媛教授



在如今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当谈到生物标志物检测时,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平衡。首先是我们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临床场景。临床上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肿瘤可能是原发的,也可能是术后复发的,还有可能是耐药的,因此我们能够拿到的标本类型也是不一样的。标本类型也会有区别,可能有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也会有活检标本,当患者出现耐药进展后无法获得组织或者细胞学标本时,我们还会选择液体活检。针对这些不同的临床场景以及不同的标本,我们需要根据检测目的选择不同的检测平台。就像刚才苏教授提到的,现在对于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其实有很多选择,有单基因检测平台,也有多基因检测平台,那么根据目前对于生物标记物检测的需求来看,我们可能更多选择的是一些多基因检测平台,包括多重PCR或是NGS。不同的检测平台都各自有优点或缺点,没有哪一个平台是完美的。


其次,我们在检测时也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这也是多方面的,不同检测手段本身的准确性和检测能力都不同。如果是液体活检样本,选择一个检测能力更强的平台,可能得到阳性结果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当然我们在检测时还要考虑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包括检测报告的时间。在不同的医院以及不同的临床场景下,我们对于检测报告的时间要求也不太一样,比如对于一个首发的、原发的患者,我们需要很快知道结果,那么我们对检测周转时间的要求会更高。


除了以上这些,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价格因素、可及性、检测周期以及临床医生本身送检的意识等实际问题都可能会对检测的实施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一定障碍,因此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PART4:检测实践中困难重重,送检意识是重中之重



苏春霞教授

目前在临床上,虽然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意识到生物标志物其实是肿瘤初始诊断的一部分,但是对生物标志物检测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IASLC在2019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了生物标志物检测调查的结果,数据也发表在了《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该调查有来自102个国家的2500多份资料,发现大部分参与调查者对本国的分子检测状况并不满意,人们对更多的技术支持以及更便捷的实验室准入有很多的需求。同时,这项调查还发现人们对于检测相关循证指南的认识和应用存在不足。


正像李教授和朱教授前面提到的,对于生物标志物检测,我们仍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其中成本问题、质量问题、标本获取方式、临床医生的送检意识以及报告周转时间这5大问题备受关注。


如今,中国的肺癌诊疗已逐渐与国际接轨,甚至在临床研究方面有些学者已经发挥了引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肿瘤医生和学者应该如何提高对于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意识呢?


朱波教授



我认为在成本、质量、标本获取方式、检测标准流程、送检意识以及检测周转时间这些现实障碍中,最重要的还是送检意识。这个意识实际上一方面来自医生群体,我们临床医生要知道,对于肺癌患者都应该尽早进行检测,而且应该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标本以及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来自患者和家属群体,单从成本角度来讲,患者和家属有了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意识,就能在成本和重要性之间进行权衡,相关的顾虑也可能会减少一点。


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的医院,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成本、质量、标本获取途径、检测标准流程、检测周转时间等问题都会存在不同的障碍,但我相信一旦医生与患者、家属对于检测的意识增强后,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所以无论是患者和家属群体还是我们医生群体,都要知道早期检测的重要性,并了解如何选择检测样本和检测方法,一旦这些意识有了提高,临床实践会做得更好。




苏春霞教授

下面一个问题要请教李教授,您认为怎样的策略可以缩短我们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周转时间呢?



李媛教授



对于如何缩短生物标志物检测周转时间这个问题,我认为多学科的协作非常重要,这需要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其实也体现了全流程的管理理念。我了解到苏教授所在的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以我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经验为例,为了提高检测效率,一方面我们与多个学科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会将分子检测和常规病理检测同时进行,比如在准备HE染色切片时,就准备好未经染色的“白片”,只要明确是肿瘤后,这些“白片”就可以直接进行相应的分子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此外,我认为在选择检测方法时,除了要考虑到靶向基因的数量,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治疗阶段。比如对于一线治疗的患者,我们在选择检测方法时就会力求缩短检测时间。根据不同情况,统筹安排检测策略,这其实反映了全流程、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再加上与临床医生的充分沟通,共同提高检测效率,一起推动并实现精准生物标志物检测,如此才能让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获益。




苏春霞教授

非常感谢两位教授分享的真知灼见。IASLC目前已经重新开启对生物标志物的调查工作,这项重要的工作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生物标志物的实施现状以及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障碍,我们也期待感兴趣的听众朋友,无论是临床医生、病理科医生还是研究学者,都可以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我们也希望为大家带来更多这样的讨论活动,共同加深对生物标志物的理解,给大家一些思考与启发!




受访专家






朱波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

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Oncogene、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肿瘤杂志、中国肺癌杂志等期刊编委

临床肿瘤免疫学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合项目等课题的资助

以通信作者在Nat Med, Cancer Cell, Sci Transl Med、JCI、Nat Commun和Sci Adv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

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李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

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常委、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专委会胸部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病理专委会常委

上海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上海市临床病理质控中心胸部病理工作专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评审员



采访专家





苏春霞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内科教研室/肿瘤科副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IASLC全球多学科实践标准委员会委员

美中抗癌协会USCACA执行委员

中初保肿瘤临床转化研究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转化专委会副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Biological Procedures Online副主编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执笔人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执笔人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执笔人


更多节目信息请前往以下网站了解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官方网址:https://www.iaslc.org/

播客《Lung Cancer Considered》官方网址:https://www.iaslc.org/LungCancerConsidered



审阅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苏春霞

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