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11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河粉、黑木耳、银耳,常见食材为何频酿惨剧?

2020-09-04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食物中毒米酵菌酸

前段时间,几位广东市民的情况,牵动着无数网友的心:

广东省惠来县的11位市民在一家河粉店食用河粉(俗称“粿条”)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5人送医治疗1人抢救无效去世,2人病情危急,另外2人病情稳定。

image.png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市民如此严重的后果?

日前,当地疾控中心等卫生部门介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分析论证。经调查,这次食物中毒事件为「米酵菌酸中毒」

image.png

事实上,这并不是米酵菌酸引发的第一起悲剧。

从早在几年,轰动全国的「杭州黑木耳中毒」事件至今,相关中毒事件便高达数十起:

1

2017年7月,辽宁的毕女士吃完泡发两天的木耳后食物中毒,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2

2018年7月,浙江金华徐女士一家四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现中毒,其中7岁的女儿5处脏器衰竭,换血4次仍未苏醒。

3

2019年7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接诊一名40岁的张先生,一开始还能简单对答,随后就失去了意识,检验报告显示肝、肾功能衰竭......此前一天晚上,他吃了隔夜泡发的凉拌黑木耳。

也许你也很疑惑,这些常吃的食物(河粉、黑木耳等),为什么会和剧毒有联系?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种由椰毒假单细胞菌产生的毒素,正常情况下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其怕热,所以一般正常烹饪就能杀灭。

image.png

但如果被椰毒假单细胞菌污染的食物,放置时间过久,就可能会产生米酵菌酸,而米酵菌酸却是一个狠角色!

image.png

在所有能够致死的细菌毒素中,米酵菌酸的致死率达到30%-50%。且其耐热性非常强,一般只有在120℃环境下1小时才能杀灭。

食物本身无毒!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对黑木耳、河粉等食物产生心理阴影。

image.png

事实上正常泡发的黑木耳与河粉其本身是没有毒素的,且这个过程中产生毒素的可能性也比较低。但是附加其他因素,就可能产毒,以黑木耳为例:

image.png

如果它在水里泡的时间过长,再加上天气潮湿、周边环境不干净(比如浸泡容器没洗干净、留有食物残渣),木耳本身携带的“椰毒假单胞菌”就会大量繁殖,分泌出剧毒的“米酵菌酸”。

image.png

米酵菌酸这种毒素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特效的“解药”,通常只能通过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来稀释毒素,如果该毒素的摄入量过大,基本是九死一生。

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

米酵菌酸?

一般在潮湿阴暗且不透气的厨房内,以及南方阴雨季节、闷热潮湿台风季节的房间内,米酵菌酸都很容易出现。所以,在5-10月需要格外留心!

image.png

家庭如何预防中毒?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物,认真阅读产品标签,注意感官和保质期,贮存要注意保存条件和时间。

image.png

2.食物的外观气味有所异常,就应停止食用。

image.png

3.烹饪时务必保证厨房环境卫生。

image.png

4.食物一定放在干净且通风的地方

image.png

5.泡发木耳和银耳时,除了控制好泡发时间外,中途最好换1-2次水。

image.png

6.怀疑发生中毒,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就医。

如今又到了米酵菌酸高发的时期,

一定要留心再留心。

再次提起,

只是不想悲剧因为疏忽大意间而重演!


来源:东莞疾控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