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领航未来,AI赋新生。
“领航计划一跟着'国家队’学HR+乳腺癌规范诊疗”项目持续为您带来全方位的HR+乳腺癌领域内的规范化诊疗内容解读,本文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郭宝良教授带来解读。
指南发布背景与整体指引意义
在医疗科技不断进步、乳腺癌治疗理念持续更新的大背景下,2025 版《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CBCS 指南)》应运而生。这一版指南的落地推行,为乳腺癌领域带来了新的规范与标准。依据指南内容,对 HR 阳性乳腺癌内分泌分层治疗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梳理。这一举措犹如在复杂的治疗迷宫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治疗指引路径,有助于提升我国 HR 阳性乳腺癌的整体治疗水平,让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
指南理念升级与决策模式创新
新版指南秉持“精准分层、动态评估、全周期管理”三大先进理念进行全面升级。在以往的治疗决策中,往往存在单一维度考量、缺乏动态调整等问题,而新版指南巧妙地将绝经状态、复发风险、生物学行为、药物耐受性四个关键维度整合在一起,构建出“立体决策树”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决策方式的局限,它不再孤立地看待某一个因素,而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绝经状态会影响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而复发风险又决定了治疗的强度和疗程。通过这种立体的决策模式,能够更加全面、精准地贴合患者的个体情况,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绝经前低危患者治疗策略
对于绝经前低危的 HR + 乳腺癌患者,指南倡导“减法思维”的治疗理念。这类患者有着严格的判定条件,需满足组织学分级 G1、肿瘤≤2cm、Ki - 67<10%、无脉管侵犯且淋巴结阴性等一系列指标。满足这些条件的患者,单纯口服他莫昔芬(TAM)5 年即可完成治疗。他莫昔芬是一种经典的内分泌治疗药物,能够通过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的结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他莫昔芬,若患者存在 TAM 禁忌情况或者属于血栓高危人群,则可改用托瑞米芬进行治疗。同时,新版指南首次明确“低危”判定需同时满足生物学低危(Oncotype DX RS<11 或 MammaPrint 低危)这一标准。这一规定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它避免了单纯依据临床病理指标可能导致过度治疗的问题。在过去,一些患者可能仅因为某些临床指标稍有异常就被给予过度激进的治疗,而忽略了其生物学行为的低危特征。新版指南的这一改进,让治疗更加科学、合理、精准,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治疗负担。
绝经前中危患者治疗要点
在绝经前中危人群的治疗决策中,淋巴结状态成为关键的“分叉口”。对于 pN0 患者,采用“两步评估法”。第一步着重评估近期(5 年内)的复发风险,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复发风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强度。若患者的 RS 处于 11 - 25 之间、年龄小于 40 岁或者肿瘤大于 2cm,这些因素都提示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此时则需考虑加用卵巢功能抑制治疗。卵巢功能抑制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实现,其目的是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通过加用卵巢功能抑制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绝经后患者治疗决策模型
对于绝经后患者,指南构建了“风险 - 基因 - 耐受性”三维决策模型。在初始治疗阶段,根据患者的风险程度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低危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AI)单药治疗 5 年是标准方案。芳香化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减少雌激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对于中危患者,则推荐 AI 联合 CDK4/6 抑制剂进行强化治疗。CDK4/6 抑制剂能够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4/6 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与 AI 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而对于高危患者,在完成初始治疗后的延长治疗中,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肿瘤基因特征,从而选择更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同时,充分考虑药物耐受性可以避免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特殊人群治疗与动态监测调整
新版指南高度重视特殊人群的治疗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与调整。在特殊人群治疗方面,给出了细致且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选择内分泌治疗药物时,需优先考虑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来曲唑相较于阿那曲唑,对血脂的影响可能更小,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对心血管的额外负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在治疗期间采用卵巢保护措施,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进行卵巢功能抑制,待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生育可能性,为患者保留生育希望。在治疗动态监测与调整方面,通过定期检测雌激素水平、骨密度、血脂等指标,能够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潜在风险。医生可根据这些监测结果,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在患者出现严重骨质疏松时,及时采取补钙、使用双膦酸盐等措施,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郭宝良 教授
扫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