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主要累及回肠、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二十年来,我国IBD发病率逐渐攀升,患者基数庞大,且呈现年轻化、重症化趋势。然而,IBD诊疗却面临着疾病异质性强、并发症复杂、早期诊断率低以及临床规范化诊疗能力不足等挑战,急需构建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5月18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武田中国支持的“共擎共生 共化未来”2025消化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上海顺利举行。众多国内消化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绘消化疾病防治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蓝图。会上,专家学者亦深度探讨了IBD领域学科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策略。为此,中国医学论坛报受邀采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围绕指南革新与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等核心议题,解读中国IBD诊疗的破局之道。
陈旻湖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
第一届广东省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分会主任委员
第九届亚洲炎症性肠病协会主席
世界胃肠病组织指南委员会委员
亚洲胃肠病协会常务理事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及胃肠病学及肝病学杂志共同主编
中华消化杂志、中华炎症性肠病杂志副主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在JAMA,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Gastroenterology, Gut 等杂志发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丁颖科技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
陈旻湖教授采访视频
您牵头制定了超过15项IBD相关诊疗指南或共识意见,精耕细研,与时俱进,为国内IBD诊疗提供了关键循证。请问,最新指南或共识意见的核心内容有哪些重要变化?
近年来,我们始终秉持着科学化、精准化、本土化以及全病程管理的原则制定IBD诊疗指南与共识意见。
以2023年修订的《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和《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为例,这两部指南既融入了国际前沿诊疗理念,又充分结合了中国本土临床实践数据,尤其是针对中国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需求及药物可及性等进行了本土化适配,确保其更贴合我国IBD患者的实际诊疗场景。
与此同时,我们在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同步接轨,例如将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精准应用、内镜与影像技术的规范化操作等纳入核心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诊疗的标准化水平。
此外,围绕IBD内镜诊疗、营养治疗、肠菌移植等细分领域,我们还制定了多部专家共识,从诊断路径到前沿疗法、疗效评估形成完整闭环,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IBD诊疗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作为我国IBD领域的领军人物,您对我国IBD诊疗事业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宝贵建议?
当前我国IBD发病率已进入快速上升期,未来数十年患者群体的持续增长将对医疗资源供给和诊疗质量造成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趋势,需从多维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诊疗生态。
首先,应加速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的IBD专病队列临床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积极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多组学研究手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疾病分型、预后预测及疗效评估的精准化突破。
其次,需强化诊疗规范的落地实施,通过持续性的指南推广、医生培训和质量控制,确保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均符合标准化流程,减少地域间、机构间的诊疗差异。
最后,应系统性推进分级诊疗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需提升IBD早期识别能力,避免漏诊误诊;地级市医院应承担80%以上患者的常规诊断、治疗及随访工作;省级医疗中心则聚焦疑难重症救治、复杂手术实施以及临床研究转化,同时承担区域性人才培养和技术辐射职能。这一分层协作模式既能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压力,又能通过上下联动机制实现患者全病程管理的无缝衔接,为IBD诊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由陈旻湖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