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洋地黄类药物怎么用?一文理清!

2021-08-06作者:论坛报沐雨综述
心力衰竭非原创

洋地黄类药物历史悠久,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减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降低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风险,也可用于控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


虽然洋地黄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这类药物安全范围很小,如何合理、规范的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一起来看看吧




一、洋地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洋地黄类药物是Na-K-ATP酶抑制剂,作用机制包括:


1.正性肌力作用:


洋地黄类药物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Na浓度升高,进而促进Na与Ca2+交换,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作用于收缩蛋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但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2.影响心脏电生理:


洋地黄类药物可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和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心内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故能减慢心率。


3.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治疗浓度的洋地黄类药物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同时洋地黄类药物可抑制肾脏的Na-K-ATP酶,减少肾素分泌。目前认为除正性肌力作用外,洋地黄类药物还可通过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发挥治疗心衰的作用。


中毒浓度的洋地黄类药物则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导致各种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4.电解质紊乱对洋地黄类药物作用的影响:


低钾血症时洋地黄类药物与Na-K-ATP酶的亲和力增加,复极化K电流减少,心肌细胞自律性增加,故低钾血症是洋地黄类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钙血症以及低镁血症可增加心肌细胞内Ca2+超载和自发性Ca2+释放,从而增加洋地黄类药物致心律失常的风险。




二、药理特性


不同的洋地黄类药物因化学结构上的某些取代基不同,造成他们在使用方法、作用强弱、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代谢中有所差异。我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地高辛和去乙酰毛花苷。


微信图片_20210727163055.jpg




三、主要适应证


包括心力衰竭、房颤及心衰合并房颤三大类,说明书上指出适用于NYHA Ⅱ~Ⅳ级心力衰竭患者,尤其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


微信图片_20210727163059.jpg

洋地黄类药物临床适应证




四、用法用量


应小剂量使用地高辛,推荐血药浓度维持在0.5~0.9 μg/L。


1、地高辛:


口服常用剂量为0.125~0.25 mg/d,7d可达稳态血药浓度。对于≥80岁、体质指数<18.5 kg/㎡和肾功能异常者可采取0.0625 mg/d或0.125 mg隔日用药。


2、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成人常用量静脉注射:首次给药0.25~0.5 mg,稀释后缓慢注射,2个小时内按需追加0.25 mg,但总量不超过1 mg;疗程建议3~5天。溶媒可选择灭菌注射用水、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4倍及以上体积。


也可以选择微泵注射,泵注速度建议1 ml/min。注射时间建议5~20分钟,避免输注过快导致全身或者冠状动脉收缩。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地高辛维持。


用药期间需监测


①心率和心律:记录静息和运动后心率,定期复查心电图,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测或做24h动态心电图;


②症状和体征:包括心衰和房颤的症状及体征,注意有无洋地黄中毒相关症状;


③肾功能和电解质:监测血钾、钙、镁水平;


④地高辛血药浓度:用药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在开始使用地高辛1~2周后监测,每1~3个月复查。应在服用地高辛至少6~8h后抽血,建议血药浓度维持在0.5~0.9 μg/L。在出现病情变化或联合用药改变时应及时复查血药浓度。




五、洋地黄类药物不良反应及中毒处理


1.临床表现:


①消化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常为中毒先兆,易被忽视,需与右心衰竭加重鉴别。


②视觉异常:视物模糊、黄视、绿视等,视觉异常为中毒先兆,发现后需及时停药。


③心脏表现:是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最危险的毒性反应,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出现,特征性表现为快速心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患者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的是多源性室性早搏(呈二、三联律)、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心衰一度好转后突然或缓慢加重应警惕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注意,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后心电图出现鱼钩样ST-T改变,称为洋地黄作用,并非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表现。


⑤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失眠、昏睡、谵妄等。


2.处理:


①临床怀疑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时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同时停用可引起低钾血症的药物。


②应纠正钾血症和低镁血症,应予口服或静脉补钾,将血钾补充至4.5~5.0mmol/L。但存在高钾血症、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止补钾。


③应治疗心律失常,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出现快速心律失常时,电复律能诱发室颤,因此禁止采用电复律。


苯妥英钠可与洋地黄类药物争夺Na-K-ATP酶,具有解毒效应,可采取100~200 mg加注射用水20 ml缓慢静注,如情况不紧急,可口服(0.1 mg、3~4次/d)。


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可选用利多卡因。


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无症状者可密切观察,有症状者可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植入临时起搏器。


④对于严重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患者,如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心脏骤停、高钾血症、器官功能异常和地高辛血药浓度极高时,建议使用地高辛特异性抗体。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纠正后,应仔细分析中毒原因,慎重选择剂量和血药浓度监测方案,避免再次中毒。


微信图片_20210727165559.jpg

洋地黄中毒处理方法汇总


3.预防:


应视个体情况采用小剂量,如地高辛0.125 mg 1次/d或隔天1次。开始用药后注意观察中毒先兆,特别是消化道症状和视觉异常,对体重指数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警惕。


密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口服地高辛后分布到组织需要数小时,应在服用药物至少6h后检测血药浓度。


应避免可能促发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各种因素,如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高钙血症、高钾血症)、心肌缺血、低氧血症、酸碱失衡、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来源:好医术心学院(小白)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