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手术和系统治疗都迎来了长足进步,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外科领域,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团队全球首创的“无管手术(Tubeless)”胸外技术体系享誉国内外,以精准麻醉、无管微创为独特优势,为微创外科、加速康复外科(ERAS)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也为包括肺癌在内的广大患者带来了高水平的术后康复和生命质量。该团队今年开设的多场次“沉浸式Tubeless大师班”广受学员好评,后续课程备受业界期待。为此,本报特邀何建行院长接受专访,介绍Tubeless技术体系发展历程,分享未来规划,并结合系统治疗进展展望肺癌综合治疗光明前景。本文整理访谈精要如下,与读者共享专家真知灼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移植科、肿瘤科学术带头人
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
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国家创新争先团体奖,2023国家创新争先个人奖2017中华医学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一等奖,2021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大口碑医生;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胸外科规范与创新手术巅峰展示会:复杂肺及纵隔组第1名
第一/通讯/共一/共通在NEJM、Lancet、BMJ、Cell、Nature Medicine等发表论文IF>30有27篇:IF>10有50篇),总IF >3.500,他引>34.000次获2020Cell杂志最佳论文,2019中国百篇国际影响论文; 22项研究ESI高被引论文22篇; 爱思唯尔: 中国呼吸与胸外 +大高被引学者
无管微创技术(Tubeless Procedure)被编为2022哈佛大学教科书临床教程第37章
开辟“无管微创”,引领“精准麻醉”
——全球首创Tubeless技术体系革新胸外发展史
论坛报:您带领团队全球首创的Tubeless胸外技术体系优势独到,给患者带来了诸多获益,备受国内外同行关注和推崇。首先请您为我们详细介绍该体系的创立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技术优势是怎样的?
何建行教授:Tubeless理念是在腔镜微创手术引入中国这一大背景下萌生的。1994年,中国开启了微创外科时代,我们团队也率先在国内开始了胸外科腔镜手术。在此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思考,切口缩小了,那么麻醉范围能不能缩小?因为全身麻醉对患者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其引发的全身应激反应会潜在地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果微创手术再配以“精准麻醉”,对患者将是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微创”。
1996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肋间神经阻滞术下针型胸腔镜微创手术,无需气管插管全麻,大大减小了患者创伤,由此开启了Tubeless技术体系的发展之路。回溯整个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探索期。1996至2011年间,通过长达15年的创新、验证、改良,Tubeless技术日益成熟、体系逐步建立。第二阶段是体系拓展期。2011至2015年间,我们逐渐将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由简单手术扩大至复杂手术,包括肺叶切除、气管/隆突重建等。第三阶段是“无管”升级期。2015年以来,我们成功探索出了去胸腔引流管、去尿管的围术期管理策略,在不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加快了术后康复,Tubeless在去气管插管基础上全面升级,从人文的角度也使得患者更有尊严感和自信心。
本中心是目前全球开展Tubeless技术体量最大的中心,逾万例的实践与总结显示,肺段切除、亚肺叶切除、纵隔肿瘤切除等都是Tubeless的优势手术。总而言之,Tubeless技术体系的精髓就在于精准麻醉和无管微创,基于切口微创追求整体微创。我们近年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相较于全麻,精准麻醉大幅降低了术后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发生率(从既往12%降至4%)以及血栓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目前Ⅰ期肺癌患者术后24小时内即可出院,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应该说,Tubeless技术体系给微创外科、ERAS的内涵和价值都带来了革命性改变,最终使患者多维度获益。
十载“弦歌不辍”,共享创新成果
——Tubeless技术广泛惠及国内外医患论坛报:Tubeless胸外技术体系享誉国内外,甚至作为范本被编入哈佛大学临床教程,令人倍感自豪。对此您怎么看?为了使Tubeless胸外技术体系造福更多患者,您带领团队开展了哪些培训和交流活动?未来是否会继续做下去?
何建行教授:医学无国界,医学技术是天下“公器”,好的技术应该广泛传播共享、造福更多患者。自2011年开始,我们就将Tubeless技术在国内外进行了大力推广,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众多同道纷至沓来,学习我们的技术。入编哈佛既是荣誉也是愿望,我们期待通过这一全球顶级医学殿堂将Tubeless技术的创新性和临床价值广泛传播,为世界各地的患者带来福音。
Tubeless技术的开展是一项Team work,需要团队合作,鉴于此,我们面向国内的同道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包括外科、麻醉、护理以及“医护麻”综合专业,深受业内同道喜爱和好评。通过培训,他们将这一创新技术带回当地,实施于患者身上,这种鲜明的微创获益、加速康复获益,不仅切切实实地帮助了患者,也带给医生极大的职业成就感。以“沉浸式Tubeless手术大师班”为例,2023年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7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胸外科医生跨越山海、奔赴而来,学成归去后继续扩散、发扬,将我们的创新成果广泛转化为患者的获益,令人欣慰。鉴于国内同道的强烈要求,2024年我们将继续举办大师班培训,继续传道授业、造福病患。
多领域技术融合,全方位健康管理
——Tubeless体系持续推动现代外科学突破前行论坛报:在您的带领下,Tubeless胸外技术体系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实践已逾万例,手术类型也不断拓展,在国内国外均备受推崇。那么您对于这一技术的未来有怎样的愿景?
何建行教授:我们中心作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承载了引领中国呼吸医学学科发展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Tubeless技术体系的创立是我们履行使命的答卷之一,未来还要继续创新、优化,紧紧围绕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这一核心宗旨,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和理念与时并进,解决更多的临床问题,不仅要“治已病”,还要“治未病”,比如术后肺功能问题、心脑血管事件问题等,以宏观的思维全方位提升患者健康和生命质量。
从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来看,Tubeless技术体系有机融合了多个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包括人工智能(AI)、免疫学、光电技术等,从而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计划、精准麻醉、精准术中定位、精准切除、精准术后管理、精准辅助治疗以及精准随访监测,将精准贯穿于疾病全程管理,率先为现代外科学树立了典范。外科是触类旁通、一脉相承的,未来,我们希望把Tubeless的理念和技术体系引入到更多的外科专业范畴,从而推动整个外科学的发展。
“内外”高效协同,加速走向治愈
——期待洛拉替尼创造肿瘤靶向治疗生存巅峰论坛报:除了肺癌外科技术以外,靶向治疗近年也在高速发展,不断更新迭代、增加生存获益。例如全球唯一第三代ALK-TKI洛拉替尼将有望为患者带来肿瘤靶向治疗史上最长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您如何评价这一创新药物的价值?
何建行教授: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综合治疗是最理想的模式,二者优势互补、协同抗癌。随着临床研究的突破,以EGFR-TKI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和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成功前移至围术期治疗,显著降低了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有望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本中心前期的研究显示,对于EGFR阳性的Ⅰ期肺癌患者,通过Tubeless手术联合EGFR-TKI辅助治疗,治愈率接近100%,令人振奋。
除EGFR突变以外,被喻为“钻石突变”的ALK融合也是肺癌中发展最为领先的靶向治疗之一,目前已演进至第三代ALK-TKI洛拉替尼,其疗效将ALK阳性晚期NSCLC乃至NSCLC靶向治疗领域都推向了新的巅峰。我们知道第一代ALK-TKI克唑替尼一线治疗的中位PFS为11个月左右,第二代ALK-TKI约为2~3年,而洛拉替尼中位随访超3年的数据显示中位PFS仍未达到,3年PFS率高达63.5%,其最终的中位PFS预估甚至可超60个月。且洛拉替尼安全性良好,CROWN研究中全球人群因不良事件所致的停药率仅为7.4%,中国亚组更低、仅为2.8%,带给患者卓越生存获益的同时保障了生活质量。据悉,CROWN研究中位PFS数据将于明年揭晓,洛拉替尼有望创造肺癌治疗史上最长的中位PFS,为更多患者带来走向治愈的机会。
作为外科医生,我们对洛拉替尼前移应用至ALK阳性可切除NSCLC患者围术期治疗的探索也寄予厚望,基于其高效低毒的巨大优势,与Tubeless手术“珠联璧合”,有望使更多患者轻松手术、快速康复、居家用药、最终彻底治愈,重获美好新生!
本文由潘美欣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