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编委之声丨明确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价值,PHENIX研究有望推动临床实践变革

2025-07-17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编委之声第17期 正式上线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当地时间5月30日至6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正式召开。在6月2日举办的妇科肿瘤口头报告专场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代表团队发表口头报告,介绍了PHENIX-Ⅰ研究的主要结果。这项研究为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成果曾多次登上国际学术会议,有望改变临床实践。刘继红教授作为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编委,对此项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


PHENIX研究三项核心结果


本研究为一项关于早期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对比仅做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自2015年底正式启动,已开展近10年。研究背景基于以下临床实践:早期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盆腔淋巴结清扫始终作为标准术式被广泛应用。然而,早期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实际不足15%,通常低于10%,因此对所有患者常规实施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能导致过度治疗,并可能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


既往该团队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和其他多项研究证实,宫颈癌的淋巴引流具有规律性,淋巴结转移循序渐进,前哨淋巴结可准确反映宫颈淋巴结转移状态。基于此,刘继红教授带领团队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根治性手术指征的早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对照组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联合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


研究包括PHENIX-Ⅰ(针对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与PHENIX-Ⅱ(针对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两部分,分别在术中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均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进行随机。本次ASCO年会主要报告了PHENIX-Ⅰ的研究结果。


目前,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已达62个月,研究结果符合非劣效性设计预期: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不劣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此外,研究还观察到两项非预期结果:其一,前哨淋巴结活检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极低,且随访期间无局部淋巴结复发病例,而系统性清扫组反而出现了多例区域淋巴结复发;其二,系统性清扫组的宫颈癌特异性死亡率高于前哨淋巴结活检组,3年总生存率较活检组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项非预期结果?团队分析认为,淋巴结作为免疫器官,其完整性对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能破坏免疫屏障,从而影响患者预后。此外,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系统性清扫组,具体表现为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淋巴囊肿及淋巴水肿发生率降低。


总之,本项研究得出了三项核心结果: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数据不劣于系统性清扫组;前哨淋巴结活检组的淋巴结复发率低于系统性清扫组;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总生存数据优于系统性清扫组,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编委点评


01
推动早期子宫颈癌治疗模式优化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在早期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而省略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可显著改善手术结局并减少相关并发症。这一策略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在围术期直接获益,且长期随访结果表明,其生存结局非劣效于传统系统性清扫组,甚至在总生存方面展现出潜在优势。


在既往临床实践中,前哨淋巴结活检虽被认为可能替代系统性清扫,但缺乏生存数据的高级别循证证据支持。本研究通过严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大样本量(共1000余例,其中前哨淋巴结阴性队列838例),并经过长期随访,验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这一结果为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目前也正在投稿阶段,若本研究能够获得学术界认可并发表,将有望被国内和国际指南采用。


基于此,未来早期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或可成为首选的推荐方案,替代传统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这一转变将可能颠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手术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革新价值。尽管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既往指南中已有推荐,但由于缺乏对生存影响的高级别证据,临床医生顾虑其对预后的影响,在临床上实施此术式受限。因此,本研究产生的高级别生存证据,有望消除临床医师对前哨淋巴结活检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疑虑,推动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最终实现早期子宫颈癌治疗模式的优化。


02
厚积薄发,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


刘继红教授表示,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尤其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要素。


研究者资质与能力 ①临床经验。研究负责人需要具备深厚的临床经验与专业技能。妇科肿瘤领域的研究者需要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熟练掌握手术操作及患者管理,深耕临床,方可设计并执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案。②临床思维和问题导向。研究者需要具备敏锐的临床思维,从实践中发现具有科学价值与临床意义的问题。研究设计需要兼顾科学性、创新性与可行性,避免脱离实际或难以实施的方案。③学术影响力与团队号召力。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推动多中心合作的关键。研究者需要通过既往学术贡献建立信誉,吸引更多中心和研究者的支持和参与,确保研究的规模效应与数据质量。④持久战的决心和耐心。高质量临床研究需要长期投入,研究周期通常以10年计,需要长期随访入组患者,尽可能减少失访。研究者要避免急功近利,摒弃仅依赖小样本单臂研究的短视行为,这类研究只能初步提示疗效,无法证明方案的优效性。


多学科团队协作 研究团队需要整合多学科专业力量。除妇科肿瘤医生外,还需要纳入病理学家、统计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及生物信息学家等。例如,统计学专家需要在研究设计阶段深度参与样本量计算、随机化方案及终点指标设定,避免后续方案频繁修订。


研究启动前的充分筹备 研究启动前需要全面规划,尤其需要重视统计学设计,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研究方案需要经伦理委员会审批,修订需要严格遵循流程,不能没有做好准备就匆忙启动,虽然研究开展过程中方案可以修改,但要避免频繁改动和大的改动,修订方案需要严格遵循流程。


研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研究启动后,需要强化过程管理,要严格按照方案执行。主要研究者(PI)需要对各分中心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培训、定期召开研究者会议、现场检查等措施,保证方案执行的一致性。在前瞻性研究中,数据收集更需要注重时效性和真实性,避免因资料不全影响结果可靠性。总之,高质量临床研究需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依托扎实深厚的临床经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多学科协作和长期主义精神,方能产出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推动临床实践变革。


“编委之声”专栏介绍


为了直面目前癌症防治工作中的严峻挑战并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秦叔逵教授、樊嘉院士、于金明院士等专家延续既往合作,共同筹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并于2024年4月27日在济南正式成立。在编委会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报社始终坚持建设医学媒体国家队品牌,与广大专家同频共振,以专家视角引领学术报道,以报社资源助推学科发展,持续产出高质量专业内容,共同推广肿瘤领域科技研究及临床转化成果,助力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肿瘤学编委会群策群力,全面贯彻《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筹办“编委之声”专栏,邀请各位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发挥引领作用,点评肿瘤学术前沿进展,传播优秀研究成果,启示科研学者。专栏将从本期开始,固定每周邀约一位编委发布一篇点评文章,于每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B1版面刊发。


聚焦前沿热点,同思学科发展,共助健康中国,“编委之声”专栏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版面概览


C__DOCUME~1_liuqian_LOCALS~1_Temp_B1ZL01C508_00.jpg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刘继红 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琳琳 整理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