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第九届欧洲卒中组织大会(9th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Conference, ESOC)将于5月24日至26日在德国慕尼黑以线下会议形式举行,华山卒中团队共有五项研究入选大会的口头发言和壁报交流,并有一项口头发言荣获青年研究员奖。
为了让大家提前了解这五项研究的亮点,小编整理了这些研究的简要内容作为大会预热,也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在大会期间,我们将陆续发布详细的报道和解读,以便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些研究的成果。
01
基于血浆蛋白指纹图谱诊断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研究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现有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临床表现与影像标志物,其诊断准确性仍有待提高。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生物标志物显现出其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前瞻性的华山CAA队列,旨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CAA的血浆蛋白标志物,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疾病的诊断模型,同时探究血浆生物标志物与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间的相关性。
徐佳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小血管病的影像与机制研究。
02
大气污染短期暴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影响:来自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数据库的启示
现有大量流行病学证据提示环境空气污染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暴露于空气污染可能会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然而,既往研究受限于不准确的诊断以及不明确的起病时间,尚不能获得关于两者关系的普遍性结论。本研究利用专业卒中数据库—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4S)数据库和长达5年的环境监测资料弥补既往研究的缺憾,并从小时尺度对空气污染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拟为本交叉领域带来全新而有意义的见解。
张怡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影像,大气污染对急性脑血管病发健康效应。
03
持续存在的缺血半暗带与缺血性卒中患者良好预后的相关性探究
对于合并大血管闭塞/重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目前认为发病24小时后仍可有缺血半暗带存在。本研究纳入国际卒中灌注影像登记研究(International Stroke Perfusion Imaging Registry,INSPIRE)中有完整24-72小时复查灌注影像的患者,旨在探究未获得主要再灌注的患者到院24-72小时后缺血半暗带存在与否与短期、长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洪澜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小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影像与急性期诊疗,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 7篇,核心期刊1篇,曾获国际卒中大会青年研究者旅行奖,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等奖项。
04
基线多模式影像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超窗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主要并发症,目前再灌注治疗时间窗不断延长,但仍缺乏能够有效预测超窗治疗后出血转化的指标。本研究依托于华山牵头的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扩大时间窗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CHinese Acute tissue-Based imaging selection for Lysis In Stroke-Tenecteplase, CHABLIS- T),旨在评估基线临床常用影像指标对超窗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作用。
刘心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博士研究生在读,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小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影像与诊疗。
05
颅内血流搏动性在不同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中的作用探讨:一项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
脑血流搏动性(cerebral pulsatility)被认为与颅内动脉硬化及微循环血流阻力密切相关,是颅内血管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既往已有不少研究认为这一特性与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是纵向队列证据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前瞻性、纵向随访的上海老年研究队列(Shanghai Aging Study,SAS),纳入无痴呆及卒中病史的社区老年人,旨在评估基线大脑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搏动指数与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进展的相关性。
仲伟逸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及影像研究,多次参与国内学术会议论文汇报,曾获东方神经病学大会优秀论文等奖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