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建议收藏!胰腺癌的筛查和预防策略

2020-12-23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胰腺癌

胰腺癌号称“癌中之王”,大多数病例确诊时为晚期,半数病人死于诊断后5个月内,必须高度重视胰腺癌。本文介绍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可疑线索、筛查和预防策略。


胰腺癌号称“癌中之王”,尽管现代医学胰腺癌的诊治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半数病人死于诊断后5个月内,胰腺癌总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胰腺癌难以早期诊断,常被误以为“胃病”,待确诊时大多为晚期病例。


因此,胰腺癌高危人群必须保持警惕,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发生胰腺癌,并定期筛查,尤其一旦出现胰腺癌的一些相关症状必须及时检查,以便能阻止胰腺癌的发生,一旦发病也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期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一、胰腺癌高危人群


40岁以上,伴有下述任意1项者为胰腺癌高危对象,需要高度警惕,定期筛查。

1.有胰腺癌家族史或糖尿病史;

2.长期吸烟、饮酒,或有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史;

3.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者,尤其合并胰管结石的慢性胰腺炎;

4.有主胰管型黏液乳头状瘤、黏液性囊性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

5.血清CA199反复增高或持续增高者;

6.无家族遗传史的新近突发糖尿病患者;近3年内发现的糖尿病患者;

7.有幽门螺杆菌阳性、口腔牙周炎史者。该项会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但一般不做筛查指征。

二、胰腺癌的筛查策略


对胰腺癌高危人群查血CA199肿瘤标志物并结合上腹部增强CT或MRI进行筛查;尤其有胰腺癌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必须每年一次上腹增强CT或MR检查。


三、警惕胰腺癌的可疑线索,及时检查


胰腺癌之所以发现比较晚,就是因为胰腺癌的症状极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紊乱,因此对一些可疑线索必须保持警惕!

对40岁以上,出现下列特征的慢性腹痛患者,应警惕慢性胰腺疾病,尤其胰腺癌,必须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1)反复中上腹不适、饱胀、疼痛,对症治疗无好转;

2)持续食欲不振、乏力;

3)无诱因的腰背部酸痛;

4)晚间上腹痛或背痛,坐立或俯卧后好转;

5)无法解释的短时间内消瘦;

6)荤食或油腻食物后上腹不适加重、腹泻、厌油;

7)无痛性眼白发黄、小便深黄;

8)新发不明原因难治性或严重腹泻,对症治疗后无好转;

9)体型不胖者突然血糖升高、糖尿病;

10)无明显诱因的原因不明的急性胰腺炎;

由于胰腺在体内的位置较深,肠内气体干扰,B超检查胰腺不是很敏感,不能满足于B超检查无异常,需要做上腹增强CT、上腹增强磁共振和胰胆管成像检查。对高度可疑病人,即使一次上腹增强CT或上腹增强磁共振无异常,也不能满足,必要时短时间内再次复查或做PT-CT以进一步明确。

如CT或磁共振发现胰腺缩小、胰管扩张、结石等表现时可确诊慢性胰腺炎;如发现胰腺肿大、囊肿或占位性病变时,要考虑是胰腺肿瘤,应及时进行超声内镜或CT引导下穿刺病理检查,结合血液肿瘤标记物CEA、CA199等检查确诊胰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四、胰腺癌预防措施


1)严格戒烟、控酒

2)提倡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饮食;

3)多食禽类、鱼虾类食物,提倡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菜、白菜、萝卜、西兰花等;

4)提倡户外有活动;

5)为防止良性病变恶化,有胰管结石、导管内黏液乳头状瘤和囊性腺瘤或其他胰腺良性病变患者应及时就医。


作者:王伯军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文章首发于“王伯军大夫消化”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