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是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重要方法,应尽早实现引流。
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的优势在于:方便、安全有效、创伤小、患者接受度高。即使对于较难处理的多发PLA,其治疗成功率也在90%以上。
穿刺或置管引流的适应证包括:
①液化成熟的肝脓肿;
②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持续高热的肝脓肿;
③直径 > 3 cm的脓肿首选置管引流。
超声造影对肝脓肿液化坏死区的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对于常规超声未明确是否液化的肝脓肿,推荐行超声造影以提高穿刺治疗的成功率。有研究发现,接受抗菌治疗联合经皮穿刺引流(置管引流或细针抽吸)的患者,无论采取何种引流方式,脓肿直径≤5 cm的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然而,在脓肿直径 > 5 cm的患者中,采用置管引流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100%,而采用细针抽吸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50%。在穿刺或置管引流的过程中,应保证充分、彻底地引流。
待患者实验室检查及症状明显缓解后,引流量持续数日小于10 ml,脓腔直径小于2 cm即可拔管。
巨大脓肿(脓肿直径 > 10 cm)也可以通过置管引流治疗,如无法耐受手术者,可留置多根引流管,以达到满意效果,但此类患者治疗失败及其他并发症风险较大。有研究发现细菌性肝脓肿直径 > 10 cm的患者,经皮引流后,有25%发生了并发症,包括脓毒症、胸腔积液及需重复行经皮引流。不推荐常规进行脓肿冲洗。
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细菌性肝脓肿诊治急诊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273-28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