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助力我国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启动“慢病管理 大师同行——大师说·慢病综合管理专家访谈”。项目聚焦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全程管理,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进行访谈,分享诊疗经验,探讨临床难点,以提升临床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我国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
本期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静教授和武汉市第三医院陈永刚教授,从高血压和药学领域介绍我国慢病管理现状。现整理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常静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高血压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失常协会会员
重庆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小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肌干细胞移植
2003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奖学金
获得或参与国家级、重庆市科委及学校等多个层次的科研项目,发表中英文论文包括SCI文章及核心期刊文章共30多篇,作为学术秘书及编者,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教材及《临床医学导论》教材、人民军医出版社《电子医学书包》以及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教材,获得校级重点教学课题1项,发表教学论文数篇
陈永刚 教授
博士,主任中药师,硕士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学分会委员
湖北省药学会药流及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武汉医院协会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通讯编辑,《医药导报》青年编委
入选武汉市卫健委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黄鹤英才(医疗卫生)计划、武汉市政府“博士资助”计划、湖北省医院药学“青年优秀药师”、第八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
主持省市级课题10余项,自然基金项目2项,武汉市科技攻关等科研课题3项,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
综合评估高血压患者病情,
个体化选择降压药物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居多,还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多,通常合并哪些疾病?
常静教授:单纯高血压患者相对较少,且多见于年轻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以中老年居多。最常见的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等。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其高血压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常静教授:接诊的高血压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等危险因素导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在高血压临床表现方面,一部分是有症状的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鼻出血等。一部分是无症状的患者,就诊时已经出现了靶器官的损伤,这部分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全面体检。高血压在晚期的临床表现多为高血压伴有冠心病、心肌肥厚甚至心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卒中等。
请您具体谈谈针对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
常静教授:对于普通人群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以下,对于伴有冠心病、心衰、卒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严格控制到130/80mmHg以下。如果肾功能损伤较为严重,应控制到125/75mmHg。对于老年人群,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舒张压不小于70mmHg,防止因舒张压过低,导致心脑缺血事件发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初始治疗您通常选择哪类药物?您认为ACEI类药物适合哪类患者?
常静教授:初始治疗药物的选择的范围较为宽泛,指南推荐的5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使用,我个人在临床中使用CCB类、ACEI类和ARB类相对多一些,但不同的患者药物的选择是有区别的。对于存在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衰的患者,以及轻度肾功能损伤的患者,首选ACEI类或ARB类药物,ACEI类药物的心肾保护作用有着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初始治疗您通常选择哪类药物?您认为ACEI类药物适合哪类患者?
常静教授:长效降压药相较于短效降压药物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平稳降压,减少血压的波动,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而降压治疗获益也十分明确。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常静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单纯收缩压升高者较多,脉压差很大,易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其次,老年人的自主神经调节的功能相对较差,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另外,老年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慢性肾功不全、脑卒中后遗症等,因此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综合考虑。
对于老年患者,您优先考虑何种降压药物?ACEI相较于其他类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常静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选择,要结合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优先选择长效缓释剂型,服药简便,能够平稳降压,以及有心肾靶器官保护功能的降压药。
您在选择具体ACEI类药物时,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
常静教授: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以及降压效果是否显著,对心脏、肾脏、血管等靶器官是否有保护作用,以及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等,目的是能够使患者获益更多。
培哚普利具有半衰期长,保护心血管等特点,您在日常诊疗中使用培哚普利的临床感受如何?
常静教授:培哚普利的半衰期较长,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明显,降压效果较好,所以患者的依从性很好。但培哚普利容易引起少部分患者出现干咳,医生开药时一定要告知患者,避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被误认为是呼吸道感染而增加患者的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您认为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的用户群体有不同吗?您认为原研药品更适合哪类患者?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常静教授:原研药和仿制药的用户群体不同,是由于经济承受能力不同,患者对高血压及降压药物的认知不同,对于药物的倾向存在差异,当然这也和医生的引导有关。原研药更适合愿意接受并且有能力承担更多费用,以及对血压的控制要求严格的患者。对于靶器官损伤较重,不能耐受血压波动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推进慢病防治体系建立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有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 6%,45. 8%和16. 8%,您认为控制率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常静教授:中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更低。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呈井喷式增加。想要改善高血压控制率低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加强社区公共卫生的建设与投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对此,我们还需要哪些努力?
常静教授: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针对慢病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等各种形式进行慢病的科普,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慢病知识,知道如何进行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工作更多的是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生活。二级预防是发现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从而降低患病风险。三级预防是临床期预防,对已患疾病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按时服药治疗,防止病情的发展与恶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前期的预防,避免在靶器官损伤严重时再进行治疗,治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也难以改善。
实现治疗最大获益
2021年正值胰岛素发现100周年,近100年来,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不断加深,各类新型降糖药物层出不穷,每一类降糖药物都有其自身特点,您认为磺脲类药物(比如格列齐特等)能延续至今,在各类指南、共识里仍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请您从降糖效率、安全性、使用便利性等角度谈谈,磺脲类药物的优势和临床价值。
陈永刚教授:对于糖尿病治疗而言,治疗的连续性非常关键,但很多患者存在漏服药的情况,磺脲类药物的长效制剂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能够缓解患者因漏服带来的影响。从降糖效率来看,磺脲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多年,其疗效十分明确,并且安全性良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您认为ACEI类药物适合哪类患者?
陈永刚教授: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用药,5大类降压药都可使用,具体用哪一类药物,多是根据医生的判断和用药习惯决定的。随着科技发展,个体化诊疗成为必然趋势,基因检测已经纳入到许多指南和诊疗规范中,能够指导高血压的个体化用药。通过基因检测对患者进行分型,由此可以更准确地发现适合ACEI类药物的患者,避免患者和医生盲目调整药物的过程。
药学服务型模式推动临床发展
近几年,国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使得药品价格大大下降,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切实受益,同时对药剂科工作也有深刻影响。
▶ 请您谈谈,集采政策对于药剂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永刚教授:集采政策实施是中国医疗改革的关键一步,显著降低了药品的价格,其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毋庸置疑。对于药学部门而言,集采政策改变了工作的重心,真正的从药品保障供应型向药学服务型转变;同时也使药学部的工作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将着力于协助临床提高使用;对药学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也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深入思考。
▶ 新政改革,对于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稳定型心绞痛等慢性病的用药选择来说,有怎样的影响?
陈永刚教授: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因此药费是一项很高的支出。集采政策对于国家提出的全民健康的理念和目标,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令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也为老百姓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但也给患者用药选择带来影响。
▶ 为应对集采政策的施行,您的医院、您的科室做了哪些工作?
陈永刚教授:集采政策的执行需要药学部完成大量工作,不折不扣执行国家集采政策,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相关工作包括:①根据下达任务量严格监测进度表;②根据集采政策制定药品目录;③临床药师需要配合临床医疗工作开展药学服务,宣传推动集采品的临床使用;④利用评价软件和工具,客观地对集采药品进行临床综合评价。
在带量采购等新政策的背景下,原研药/仿制药大幅降价纳入医保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新政背景下,也可能会发生患者用药意愿和医院政策不匹配的情况,比如患者希望用的药物未被纳入集采,而医院政策鼓励优先处方进入集采的药物。
▶ 请您谈谈,以上提到的情况,在您的工作中发生频率如何?遇到这种情况,您是如何处理的?
陈永刚教授:这种不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医院会开通绿色通道,医生患者登记后,定向采购需要的药品,满足患者用药需求。随着宣教工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集采药品,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
▶ 为了更好地管理不同患者的不同用药需求,您觉得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陈永刚教授:为了更好地管理不同患者的用药需求,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包括临床、护理、药师,以及其他与药品相关的部门及人员等,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把宣传工作结合到日常的工作中,从而能够令患者接触最新的医学知识,改变患者用药观念。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
▶ 您对于我国慢性病防治与管理的现状有何看法?未来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陈永刚教授:推进慢病防治,要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并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湖北省的“323攻坚行动”中,多家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疗团队下社区,与社区医院签订联盟协议、战略协议,建立院间救治机制,完善院前救治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以期真正解决患者看病时在院前和院内的难点。要实现慢性病防治这一社会系统工程,还要解决好各地区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 在时代浪潮中,药学部门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更好体现药学人员价值?
陈永刚教授:作为药学工作者,在时代变革中要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新的政策、新的指南,掌握新的药品及新的管理办法,更好地融入到临床治疗团队中,充分发挥药学专业技能,为广大患者服务,才能够与医学共同发展。
审批编号:ACMKT2022090700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