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京沪科学家一项研究证实:不利气候变化与死亡密切相关

2018-11-08作者:壹生综合学院热点
气候变化

本报讯 (记者 孙国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联手,带领复旦大学陈仁杰副教授和中国疾控中心殷鹏副研究员的一项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的非意外死亡数据和研究期间182.6万人非意外死亡数据的全国性气候变化与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利环境温度与死亡密切相关,不利环境温度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更大。该研究首次在全国层面系统地评估了环境温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估算了各种不利环境温度对各种疾病死亡风险的疾病负担,并探索了这种影响的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征,可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流行病学基础资料,并为我国未来采取公共卫生措施降低异常气候和气温的疾病负担提供科学依据。最新一期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已在线发表了该成果。

气候变化被认为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长期来,人们认识到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人体健康,但是并不清楚不利环境温度对我国主要疾病谱的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针对此,研究团队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日平均气温为23ºC时,我国居民因各种疾病而死亡的风险最低。如该研究显示,气温与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风险呈反J型曲线关系,死亡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气温为22.8℃(最适宜气温),根据不同疾病死因,最低死亡风险对应的气温为21.6℃至23.7℃。低温和高温造成死亡的风险有滞后的特点:与最适宜气温相比,遭遇极端寒冷天气(平均零下1.4℃)后,死亡风险会延迟一天开始显现,第5天时死亡风险最高,然后持续超过14天逐渐降低。而极端炎热天气(平均29.0℃)对应的死亡风险当天会立刻显现,仅持续2至3天就迅速降低。

该研究还发现,不同疾病死亡与气温也有关系,如气温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大于对呼吸疾病的影响,与气温相关心血管病死亡率占17.48%,高于呼吸疾病死亡的 10.57%。研究者认为,寒冷天气主要通过改变人体自主神经系统、血压、机体产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来影响心血管系统,而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与呼吸系统感染有关。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相比,出血性脑卒中死亡更易于受寒冷天气影响,这与寒冷天气导致血压升高有关。

IMG_1010.jpg

该研究还提示,在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非最适宜气温相关的死亡风险和负担更明显,其中温带季风气候带的死亡负担高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尤其是炎热天气造成的死亡负担。研究者认为,这与温带季风气候带的人对炎热天气的适应能力较差有关。另在女性年龄大于等于75岁、接受教育的时间小于等于9年等人群中,气温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更明显。在城镇化程度较高和集中供暖时间较短的地区,异常气温也更容易导致死亡。

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比较强,可持续2周以上,而高温的影响通常局限在2至3天以内。14%的居民死亡与不利环境温度有关,其中低温相关的比例为11%,高温相关的比例为3%。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中,与不利环境温度相关的比例分别为19%、14%、18%、11%和13%。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不同城市和不同人群之间温度相关疾病负担的差异后发现,低温对北方居民导致的疾病负担与南方相近,但高温对北方居民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高于南方,这可能与北方地区居民不常使用制冷型空调、对热的适应性不高有关;不利环境温度对女性、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导致的疾病负担更严重;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和集中供暖时间较短的地区,不利环境温度的疾病负担较大,凸显了冬季供暖的重要性。

在人群防护方面,阚海东教授指出,遭遇炎热天气时,应采取迅速、短暂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而应对寒冷天气的保护措施需要延长时间。寒冷天气对死亡风险影响的延迟效应,或与流感有关。 

论文链接:

论文题目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