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几十秒呕血超1000毫升!“分秒级”联合救治,患者重获新生

2025-10-24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非原创


生死瞬间:住院报到时突发致命出血



几个月的一个周日上午,55岁的王女士(化名)攥着住院通知单走进消化内科病区,脸上带着“只是常规治疗”的轻松—— 她此前确诊肝硬化,并没有出现过严重并发症,这次是来做内镜预防治疗的,连家人都没告知。


可就在护士接过单子准备核对的瞬间,意外毫无征兆地砸来。王女士突然捂住胸口,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紧接着一声干呕,暗红色的血液顺着嘴角喷涌而出。紧接着,第二波出血又涌了上来,顺着她的下巴、脖颈往下淌,很快浸透了胸前的衣服,甚至溅到了地面上。

老人摔倒.jpg


“患者大出血了!快!扶她躺下!”值班护士反应极快,冲上前紧紧托住王女士的胳膊;旁边的同事也立刻搭手,两人合力将她扶到临时病床上侧卧。与此同时,值班医生听到动静后,也迅速赶到现场。此时,王女士已经眼神涣散,说话断断续续:“我……喘不上气……”


短短几十秒,出血量已超1000毫升—— 这相当于成年人全身血液的五分之一!结合她的肝硬化病史,医生立刻判断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在肝硬化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中占60%~80%,首次出血死亡率能达到15%~2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预案随即启动!


急救工作瞬间进入“冲刺模式”:给氧、接监护仪、扎双静脉通路,动作快得像一阵风;一边用静脉泵输注生长抑素控制出血,一边加急开单送检血常规、凝血功能,同时联系血库备悬浮红细胞,还没忘赶紧给王女士的家人打电话告知病情……对这类重症患者来说,每一秒都在和死神抢时间。

抢救.jpg


回溯病情:被忽视的高危隐患



其实,王女士的出血并非毫无征兆,只是此前的“平稳”让她放松了警惕。


几个月前,她因为担心肝硬化会引发并发症,专程来找浙大二院消化内科韦炜副主任医师就诊。当时她没有肝性脑病、腹水等典型症状,自己觉得身体“没大问题”,但医生多年接诊肝硬化患者的经验知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的“隐形炸弹”——这类患者中,超过60%会出现这种并发症,而且血管曲张得越厉害,出血风险越高。


为了精准判断,韦炜医生安排她做了全腹部CT增强检查,结果果然显示:她的食管胃底静脉已经明显曲张。参照相关指南,明确判定她是“高危出血风险”,建议她立即住院,通过内镜套扎术或硬化治疗做一级预防,从源头降低出血概率。


可王女士却犹豫了:她怕内镜操作会引发穿孔、溃疡,又因短期内有急事要处理。反复沟通后,才约定当月月底来住院。


生死救援:从内镜止血到肝移植的“接力赛


内镜下的精准止血之战:毫米级操作攻克 “脆弱血管难题”

手术室里,麻醉团队迅速为王女士完成气管插管,牢牢守住呼吸安全防线。


随后,通过胃镜检查发现,王女士胃内积聚了大量血凝块,且胃底静脉曲张部位有一个破口正处于活动性渗血状态——这正是此次大量呕血的“罪魁祸首”。


针对这一紧急复杂疑难情况,浙大二院消化内科团队果断采用“金属夹夹闭 + 组织胶水注射精准断流”的联合治疗方案:第一步,韦主任在确认破口位置后,用金属夹夹闭限制血流速度,一方面减少血液涌出的速度,创造后续操作的视野和机会,另一方面降低血流速度,减少后续异位栓塞的发生。第二步,在内镜监视下将组织胶注入曲张静脉精准断流,堵上破口。


最终,多学科团队密切配合,30分钟内成功为王女士止住了活动性渗血,也为后续治疗赢得“黄金窗口期”。止血术后,王女士被转入ICU,经过24小时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回普通病房。


多学科协作下的根治性治疗:跨科室攻坚破解“根源难题”

对王女士而言,内镜止血是“治标”,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攻克肝硬化这一“根源”。


肝硬化并发症多学科会诊正式开启,最终为其确定“腹部同种异体肝移植术 + 脾切除术”方案(肝移植可彻底替换病变肝脏,解决肝硬化根源;脾切除术则能改善门静脉高压,降低术后再发静脉曲张的风险)。


手术当日,肝胆胰外科常务副主任严盛主任医师团队为患者实施劈裂式肝移植:先将左半肝精准植入患者体内,随后依次完成动脉显微吻合、左肝流出道修整、门静脉方向调整,并植入胆道支架以保障远期疗效,整个操作流程细致严谨、有条不紊。考虑到预防小肝综合征的需求,手术中还同步为患者切除脾脏——此举不仅能为移植肝术后的良好再生创造条件,还可从根本上解决患者术后血细胞减少的问题,真正实现“一举两得”的治疗效果。


术后,移植团队联合重症团队制定“个体化抗排斥+抗感染”方案,期间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或胆道并发症。3个月后复查时,影像显示王女士移植肝血流通畅,医生评估门静脉压力降至正常范围,营养科则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饮食方案。在多学科团队的持续协作下,王女士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已能自主行走、正常饮食,真正实现从“救命”到“康复”的跨越。


医生手记:从救治中总结的“保命经验


作为全程参与救治的医生,王女士的案例让我们更加坚信:肝硬化患者的管理,“预防”和“协作”缺一不可。


高危患者千万别忽视早期预防。我们团队基于每年几百例病例,制定了“一级预防(出血前干预)-二级预防(出血后防复发)”的闭环方案:像王女士这样没出过血但风险高的患者,术后 1、3、6 个月要定期做内镜复查,动态看曲张血管的变化;超声胃镜检查明确分流道直径,使用弹簧圈限流防止异位栓塞事件发生;同时,对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评估门静脉压力,进行个体化分层,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是重症救治的“王牌”。王女士从出血到肝移植,涉及消化内科、肝胆胰外科、麻醉医学科等多个科室,MDT根据患者需求随时、随地进行,不仅科学开展诊疗,还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


最后,我们还忍不住唠叨一下:

没有发生,不等于不会发生。从医这么多年,每次看到像王女士这样的患者从生死线走回来,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我们都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我们对患者宣教总是中肯科学的,比如会用风险分级图示告诉他们“高危”到底意味着什么,希望患者也能重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早预防、早干预。



文字:薛猛 张莹 鲁青

审核:邓国芳 宋宇虎 严盛 王彩花 韦炜

来源:浙大二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