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GOG结直肠癌精准治疗专场召开

2020-06-10作者:壹生妇产学院资讯
结直肠癌消化系统肿瘤

6月9日是第10届CGOG会议的第六天,今日下午进行了精彩的“结直肠癌精准治疗”分会场的线上会议,共有超过18376人次在线参与。本场会议的主持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梁军教授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张涛教授。

微信图片_20200610204757-压缩.jpg

会议首先邀请到了USC/Norris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的Heinz-Josef Lenz教授发表了题为“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A Paradigm Shift”的报告,就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

Lenz教授展示了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Checkmate-142研究结果,数据显示纳武单抗/纳武单抗+伊匹木单抗治疗队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及较好的安全性。随后Lenz教授继续回顾梳理了MSI-H/MSS结直肠癌在免疫治疗中检测方法、耐药研究等领域的现状,在末尾的总结中Lenz教授指出,抗PD-1治疗已成为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标准二线及后线治疗方案,对于结直肠癌分子亚型及免疫环境、耐药抵抗等方面,仍需要更多的探索。

随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刘静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晰程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周建凤教授分享了Keynote-177试验结果,并针对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临床特征、治疗时机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切讨论。

随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健教授进行了主题为“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演讲。

李健教授首先阐述了结直肠癌相关的信号通路及驱动基因概况,介绍了RAS基因突变丢失及其动态检测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并简述了近年来针对KRAS G12C、BRAF V600E突变及HER2阳性、MSI-H结直肠癌的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

最后,李健教授展望了WNT通路、融合基因等领域未来可能的进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韩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刘红利教授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正航教授就上述领域的研究现状、未来探索的方向开展了深入探讨。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周爱萍教授分享了题为“不同液体活检手段在结直肠癌中应用进展”的演讲。

周教授系统梳理了ctDNA、循环肿瘤细胞、外泌体、miRNA等血液学活检手段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特点。目前蛋白组学、外泌体、miRNA等手段尚处于研究阶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外周血ctDNA、循环肿瘤细胞在早期患者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疗效评估、指导精准治疗方面已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最后周教授总结了ctDNA、循环肿瘤细胞的优劣,并展望了液体活检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广阔前景。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陈可和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陈晓锋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的张敬东教授结合自身临床及研究经验,对液体活检技术的优势和限制做出了精彩点评,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及应用热点。

最后,会议主持人梁军教授及张涛教授对本场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的深入了解,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新型检测技术在肿瘤早期评价、疗效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如虎添翼。他们高度评价了本场会议,通过与会讲者及讨论嘉宾生动翔实的回报及精彩纷呈的点评,展现了结直肠癌领域精准治疗的广阔前景,为广大同仁提供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平台。

image.png

(供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张旭晖、王正航)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