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集采政策下抗菌药物使用结构的变迁与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2025-04-21作者:论坛报小吕资讯

摘要

集采政策实施后,抗菌药物使用呈现向高端原研药集中的趋势,同时报销政策差异进一步影响了临床用药选择。文章分析了当前集采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更科学集采体系的建议,包括优化药品评价标准、完善报销政策衔接、加强临床用药监测等,旨在平衡临床需求与合理用药目标,为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引言

抗菌药物作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其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和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随着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全面推行,抗菌药物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负担,但同时也对临床用药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分析集采政策对抗菌药物使用模式的影响,探讨当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集采管理机制的建议,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一、集采政策对抗菌药物使用结构的影响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实施以来,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显示,集采品种的用量占比明显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向非集采品种特别是高端原研药集中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临床医生对集采中选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顾虑,倾向于保留使用原研药;其次,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用药选择差异扩大,三级医院更倾向于使用高端抗菌药物;最后,特殊人群如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用药更倾向于选择原研产品。

 

造成这种结构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临床角度来看,医生对仿制药的信任度不足是关键因素,许多临床医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对特定原研产品的用药习惯和信任。从政策层面看,集采规则中对药品质量评价标准相对单一,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临床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此外,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与集采政策执行的刚性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生的处方行为。

 

二、报销政策差异对用药选择的影响

 

现行医保报销政策与集采政策的协同性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抗菌药物使用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集采中选品种虽然价格大幅降低,但部分产品的报销比例并未相应提高;另一方面,一些高价原研药仍享受较高的报销待遇,这种政策差异无形中引导了临床用药选择。

 

不同医保类型间的报销政策差异也影响了用药公平性。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以及大病保险等不同保障体系间的报销目录和比例存在差异,导致相同临床情况下的患者可能获得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临床决策,也可能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报销政策与集采政策协同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医保支付标准与集采价格的联动机制尚不完善,集采降价成果未能充分转化为患者的实际受益。此外,医保目录调整与集采周期的不匹配,也导致部分临床必需药品的可及性受到影响。

 

三、当前集采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集采管理机制在促进药品降价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首要问题是药品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现有的评价标准过于依赖体外一致性评价,缺乏对临床实际疗效差异的考量。这种单一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复杂治疗场景下的药品性能差异,导致部分临床认可度高的药品在集采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集采品种选择与临床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临床必需但市场规模较小的专科用药常被排除在集采范围之外,而一些替代性较强的品种却成为集采重点。这种选择偏差可能导致某些治疗领域出现药品短缺风险。

 

此外,集采执行过程中的监测评估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对集采药品临床使用效果的长期追踪和系统评价,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医疗机构执行集采政策时也面临多重考核指标冲突的困境,影响了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

 

四、建立更科学集采管理机制的建议

 

针对当前集采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建议从多个维度优化管理机制。首先,应建立多维度的药品评价体系,在现有质量一致性评价基础上,增加临床疗效、安全性、特殊人群适用性等评价维度,形成更加全面科学的药品评估标准。可考虑引入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补充传统临床试验的不足。

 

其次,完善医保报销政策与集采的协同机制。建议建立集采价格与医保支付标准的动态联动,确保集采降价红利充分惠及患者。同时,应统一不同医保类型间的报销政策,减少因保障水平差异导致的用药不公平现象。

 

第三,优化集采品种遴选机制。建议建立临床需求导向的品种选择标准,将专家临床意见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特殊治疗领域药品可设立集采绿色通道,保障临床必需用药的可及性。同时,应建立灵活的集采周期调整机制,适应不同药品的市场特点。

 

最后,健全集采政策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建议建立全国集采药品使用监测平台,追踪分析用药结构变化和临床效果。完善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平衡集采任务与合理用药要求。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对集采药品的认知和合理使用水平。

 

五、结语

 

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带来了抗菌药物使用结构的变化和一系列管理挑战。通过建立更加科学的集采管理机制,完善药品评价体系,优化医保报销政策,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可以有效平衡临床需求与合理用药目标,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未来集采政策的完善应当更加注重临床实际需求,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最终实现药品可及性、临床合理使用和医疗费用控制的多元平衡。


本篇文章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梁嘉碧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