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厚壁菌门中产丁酸盐微生物的消耗预示着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对FMT疗法无应答
发表期刊:《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es,IF(2022):12.2]
通讯作者:陈启仪
第一作者:田宏亮
主要作者单位: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研究,通过多组学开展肠道菌群移植干预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明确提出临床产丁酸菌的缺乏导致肠菌移植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相关性腹泻(RCDI)临床疗效减退。
反复发作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主要由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而引起,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住院患者发生RCDI占抗菌药相关性腹泻(AAD)的15%~25%,病死率约为6%~30%。2013年,美国医学指南将“粪菌移植(FMT)用于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治疗”纳入其规范之中,给予这一治疗方式官方认可。课题组针对当前部分患者肠菌移植治疗RCDI临床疗效不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首先,团队通过对数千名健康个体严格筛选获得10名标准供体,纳入23例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采集患者粪便及其他生物信息学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者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疗效差异发现,7例FMT后应答效果较差的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α多样性较低,这些患者FMT之前肠道内多种产丁酸菌(纺锤链杆属、颤螺菌属和罗氏菌属等)丰度普遍减少;而在15例FMT后应答效果较好的患者中,肠道菌群多样性较高,普遍存在两类菌株(Coprococcus_2和Oscillospira)丰度较高,明显区别于FMT应答效果较差患者。
该研究还显示,年龄较大患者FMT治疗难度及预后较差,要高度关注高龄患者RCDI的预防和治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开发了FMT治疗RCDI治疗预测模型和数据库,通过工程菌株开发,定制专属化菌种来提高RCDI治愈率,研究结论仍需进一步高质量大样本证据治疗。该研究2023年发表于Gut Microbes杂志(IF=12.2)。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李宁教授:RCDI其发病机制为应用抗菌药后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使CD繁殖并产生毒素A(肠毒素)及毒素B(细胞毒素),引起肠黏膜损伤,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素渗出而导致腹泻及其他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水样便)、发热、腹痛、结肠炎、假膜性小肠结肠炎、中毒性巨结肠、脓毒血症甚至死亡。大约10%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的个体表现出对肠菌移植的耐药性,症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沉重疾病负担,且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已成为临床痛点问题。
课题组基于临床大量肠菌移植治疗数据,多组学视角关注菌群干预后RCDI患者临床症状、肠道菌群及代谢指标变化,系统比较不同FMT干预效果下菌群定植特点,明确了FMT非缓解型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表现出阻碍有益丁酸菌定植的明显特征,为下一步精准化菌群干预提供了治疗靶点和方向。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长期致力于通过FMT(肠菌移植)治疗各类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及合并帕金森病、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肿瘤免疫和代谢综合征等肠道外疾病累计超过万例,长期随访有效率达67%,为国内单中心例数最多、疗效最佳的FMT临床治疗中心。由本中心牵头申报的FMT临床应用率先获上海市医学会批准,并起草《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是上海市卫健委审批通过的上海市唯一“FMT培训和质控中心”。牵头制定了《菌群移植标准化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和《菌群移植途径的选择与建立中国专家共识》等多部专家共识,引领了国内肠道微生态诊疗领域的发展。
肠道菌群移植疗法是指医生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健康捐赠者的粪便移植会鼓励接受者的身体生长健康的细菌,以恢复肠道细菌的平衡。有助于治疗胃肠道感染和其他疾病。FMT是近年来世界医学最热门研究领域,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临床医生认可。美国胃肠病学会和美国传染病学会 (IDSA) 推荐肠道菌群移植治疗复发性CDI。
肠道菌群移植,又称粪菌移植,是一种生物治疗新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肠道菌群产物代谢,改善临床症状,治疗肠道内外的多种疾病。肠道菌群移植操作无创简单、易于开展,同时又疗效确切,治疗效果具有持续性,且可以解决一些难治性、复杂性的疾病。
2019年,国家《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将肠菌移植列为中低风险生物医学新技术。2021年8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首次对粪菌治病的技术做出详细规范,粪菌移植的治疗范围正在逐渐扩增。在我国,目前至少有50家医院、研究机构,尝试用肠菌移植治疗多种疾病,已经注册肠菌移植临床试验超过20项,累计治疗病例约6000例。
本研究所关注的CDI亟需寻找新的医学手段解决该重大难题,FMT从千年古方到现代医学应用,成为治疗CDI的一把全新钥匙。该项目历经3年,围绕FMT若干关键技术的建立和突破,揭示FMT治疗CDI的“致病”与“治病”困惑难题;推动了FMT治疗CDI从争议混沌到科学规范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课题组还创建中国肠道微生态创新联盟,组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肠道微生态与营养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肿瘤与肠道微生态专委会、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道微生态及肠菌移植专业委员会。通过该技术的国内推广,解决了大量严重病症无药/药物失败的CDI临床病例,使一大批患者摆脱难治性的痛苦,降低药物使用,大大提升生活质量,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陈启仪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肠道微生态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委员会委员;
目前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申康以及横向课题3项等总计7项,总经费750万元,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4篇,其中发表包括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Gastroenterology等SCI文章16篇,最高影响因子45分,牵头制定中国专家共识与指南4部,执笔上海市新技术管理规范1部,申报专利8项,其中专利转化400万元,主要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田宏亮
医学博士,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医疗组组长;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秘书;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慢性便秘、肠梗阻、腹泻、放射性肠损伤,肠外瘘、严重腹腔感染、营养支持、短肠综合征、结直肠肿瘤等重症复杂疾病的基于肠道微生态治疗基础上的内科及外科综合治疗。
发表SCI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于Lancet子刊,Gastroenterology,AJG等顶级期刊;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消化系统临床中心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
作为参与人荣获2018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肠道微生态介导慢性共病的发生及干预策略》,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肠道菌群疾病分类模型创建及菌群移植治疗的临床应用》。
作为执笔人撰写临床专家共识2部,肠道菌群移植供体筛选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肠道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申报发明专利2项;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中心以我国胃肠外科著名专家李宁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科主任陈启仪教授为核心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医师为主的治疗队伍,团队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市人体肠道菌群开发与研究技术工程中心,同济大学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于一体,致力于结直肠肿瘤性疾病、顽固性便秘、成人巨结肠、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损伤、复杂肠梗阻、肠瘘、各类胃肠功能障碍的外科治疗、营养支持和肠道微生态(肠菌移植)治疗。并在国内创新建立标准化肠道菌群移植,并制定指南规范引领国内菌群移植的发展。首次在国内提出了针对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肠道微生态治疗(肠菌移植)理念,建立多种消化系统内外科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复杂肠道功能疾病诊疗的新模式,国内样本量最大且疗效最好单位之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