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年初召开的2022北京泌尿肿瘤青年论坛暨泌尿肿瘤年终盘点会议,云集了我国泌尿肿瘤领域专家学者,安排了多环节、全方位的学术话题及主旨报告,向我国肿瘤领域传递泌尿肿瘤专家学者的精致考量与高度见解。
这场重量级的学术会议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海梁教授针对“中国肾癌2021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精彩汇报,深受好评。本报特此整理张教授报告的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现任中国抗癌协会泌尿微创学组副组长、上海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遗传肿瘤协作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委员,《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泌尿分册编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41篇,单篇最高被其他研究引用高达150次,国内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发表10余篇。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2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和上海市卫生系统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已获国家专利局批准授权软件著作权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2021年的我国肾癌领域文章发表数量较2020年增加百余篇,总数量达到1167篇。发文数量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2021年我国肾癌领域文章发表数量≥4篇的研究人员(通讯作者)累计16人,其中北京大学的马潞林教授发文量最多、华中科技大学的章小平教授发文数位于第二。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2021年我国肾癌领域发文数量多的杂志中核心期刊比较少,其中,发文最多的是《肿瘤学前沿》(Froutiers in Oncology)杂志,数量超百篇。
在我国肾癌领域的研究中,有一些发表在核心期刊的重要的进展。其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瑞金医院、邵逸夫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发表的文章,以下将就其中部分研究简单介绍。
文章题目
致癌代谢物L-2羟基戊二酸(L‐2‐hydroxyglurate,以下简称L-2hg)通过PHLDB2直接诱导肾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Oncometabolite L‐2‐hydroxyglurate directly induces vasculogenic mimicry through PHLDB2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发表杂志
《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
研究亮点
该研究发现,肾细胞癌的异常代谢导致L-2hg的积累,L-2hg通过降低 PHLDB2的表达,促进肾癌细胞系血管生成拟态。这些发现阐明了L-2hg 和拟态之间的致病关系,并为肾细胞癌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文章题目
寡转移性肾癌行转移导向的立体定向放疗:放射治疗减轻肿瘤负荷的程度(Metastasis-directed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for oligo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extent of tumor burden eradicated by radiotherapy)
发表杂志
《世界泌尿外科杂志》(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射治疗科
研究亮点
该研究发现,完全性全身放射治疗(SBRT)可以显著改善寡转移肾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文章题目
SETD2对β-catenin活性的多级调节抑制了从多囊性肾病变到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转变(Multilevel Regulation of β-Catenin Activity by SETD2 Suppresses the Transition from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to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发表杂志
《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亮点
该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缺陷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促进了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化和肿瘤的发生。
文章题目
mTOR激活通过协调ERK和p38 MAPK通路推动肾细胞癌的发生 (mTOR Activation Initiates Renal Cell Carcinoma Development by Coordinating ERK and p38MAPK)
发表杂志
Cancer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
研究亮点
该研究表明mTOR通路激活与p38 MAPK-p53/p16轴的失活共同驱动了肾细胞癌的发生,为肾癌治疗确定了潜在的治疗目标。
文章题目
DMDRMR通过m6A reader IGF2BP3调节CDK4表达,促进ccRCC的进展 (DMDRMR-Mediated Regulation of m6A-Modified CDK4 by m6A Reader IGF2BP3 Drives ccRCC Progression)
发表杂志
Cancer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研究亮点
该研究表明在ccRCC患者中,DMDRMR和IGF2BP3的高功能表达与较差的预后有关。DMDRMR和IGF2BP3以m6A依赖的方式合作调控靶基因CDK4、FN1等的表达,可能代表ccRCC新的诊断、预后和治疗靶点。
文章题目
基于机器学习建立的病理组学特征可以作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标志物(Machine learning-based pathomics signature could act as a novel prognostic marker for patients with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发表杂志
《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研究亮点
该研究构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病理特征标记(MLPS)。研究显示,MLPS可作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MLPS、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系统的诺模图提高了目前ccRCC患者的生存预测准确率。
另外,在2021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肿瘤医学学会(ESMO)等大会中,我国也有一些亮眼的进展,以下仅选取部分简单介绍。
一、2021 ESMO年会
文章题目
NANOGNB突变对晚期肾透明细胞癌DNA损伤反应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影响(Effect of NANOGNB mutations on DNA damage response and efficac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advanced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亮点
研究发现NANOGNB突变与使用免疫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较高的客观缓解率、更长的持续缓解时间以及更长的无进展生存率显著相关,提示NANOGNB突变是一种新的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生物标志物。
文章题目
识别一种可以预测晚期肾癌免疫治疗响应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标签(Identification of an endogenous retroviral signature to predict PD-1 blockade response in advanced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Integrated analysis of 3 clinical trials)
作者单位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亮点
该研究成功构建了ERV信号预测晚期透明细胞癌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的响应预测模型,在所有晚期肾细胞癌患者中,低风险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高风险组,这种ERV标签可以用于预测晚期肾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响应。
二、2021 ASCO年会
文章题目
晚期肾细胞癌中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改变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无进展生存率有关[DNA damage repair (DDR) pathway alteration in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is association with goo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ith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therap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
研究亮点
该研究提示表明晚期肾癌患者中存在相当比例的DNA损伤修复(DDR)突变,且DDR通路相关基因的失活可能会影响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响应。对于接受TKI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DDR突变与较好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关,但与总体生存率无关。
文章题目
Vorolanib、依维莫司及其联合治疗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的二线使用(CONCEPT研究):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联合的Ⅲ期研究[Vorolanib, everolimus, and the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treated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CONCEPT study): A randomized, phase 3, double-blind, multicenter trial]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
研究亮点
结果显示,vorolanib联合依维莫司组中位PFS显著优于依维莫司单药组,而vorolanib组与依维莫司组的中位PFS相当。联合用药组,依维莫司组、vorolanib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4.8%、8.3%和10.5%。vorolanib组中出现3级以上副作用事件的频率低于依维莫司组。
文章题目
Xp11.2易位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靶向治疗反应(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Xp11.2 translocation renal cell carcinoma and its response to target therap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亮点
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治疗对于转移性Xp11.2易位肾癌有一定疗效,同时,VEGFR-TKI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有望成为治疗Xp11.2易位肾癌的有效手段。
文章题目
基于尿液活检的基因检测在肾盂癌检测中的准确性(Accuracy of an urine-based liquid biopsy genetic test in detecting renal pelvic cancer)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
研究亮点
该研究表明基于尿液活检的基因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肾盂癌的诊断,特别是针对超声检出病变的患者。这种诊断方法可以减少术前输尿管镜检,从而降低肿瘤种植和复发的风险。
文章题目
体质指数、体成分与接收免疫治疗的中国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Association of BMI, body composition and outcom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immunotherapy: A retrospective, multicohort analysi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亮点
该研究发现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中,高体质指数(BMI)组和正常体重组的总体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BMI不能很好地预测中国肾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结局,对于接受免疫治疗的肾癌患者来说,体成分评估可能是更好的预测工具。
文章题目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的“免疫热肿瘤”状态:假象还是现实?(Hot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immune status: Illusion or reality?)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
研究亮点
研究指出,CD8+T细胞浸润、TMB和溶细胞活性不能预测透明细胞肾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T细胞稳态可以用于阐明肾透明细胞癌免疫治疗敏感性的机制,并基于5个基因构建了免疫预后模型,该模型易于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具有临床可及性,可用于指导难治性肾细胞癌的免疫治疗。
中国医学论坛报 陆羡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