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由SARS-CoV-2病毒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全球范围大流行超过两年的时间,且仍在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国内面临新一轮疫情冲击,疫情传播线路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为全方位防控新冠病毒并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流行病做好准备,《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编辑部组织本次在线论坛,邀请到侯立安、曲久辉、马军和吴丰昌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围绕疫情及防控对环境研究的启示、环境中生物性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的消杀、新冠疫情冷链传播与绿色屏障等主题,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及观点。
◽ 论坛时间
2022年4月6日(14:00–16:15)
◽ 论坛主席
曲久辉 院士
◽ 论坛主持人
延建林 博士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副主任
《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社长
◽ 议程
14:00–14:10
论坛主席曲久辉院士致辞
14:10–14:40
侯立安 院士
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消杀及传播风险防控研究进展
14:40–15:10
曲久辉 院士
疫情及防控对环境研究的启示
15:10–15:40
马军 院士
新冠病毒冷链物流全球传播挑战与臭氧高级氧化多级绿色屏障疫情防控对策
15:40–16:10
吴丰昌 院士
从新冠病毒到生物性污染物:挑战与初步思考
16:10–16:15
延建林博士总结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水质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饮用水安全保障、水质净化与能量转化、水处理过程、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等。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欧洲等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8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际奖2项。2010年分别获得全球和东亚地区IWA(国际水协)创新项目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当选IWA的杰出会士(Distinguished Fellow)。
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国家生态环保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国特种污染防控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我国水安全、特种水污染控制、密闭及人居环境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等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9项,国家专利50余项;出版专著12部,编写国家军用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全军环保模范等荣誉。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国际水协会刊Water Research 副主编,美国化学会会刊ES&T-Engineering副主编,国际水协水厂设计与运行委员会主席。 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创建了不同价态铁锰氧化剂除污染、高级氧化和纳米膜分离等理论与技术体系。开发出高锰酸盐和高铁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类芬顿高级氧化技术、基于新生态微界面特性的强化除重金属技术、纳米复合膜水处理技术、高负荷气浮技术、侧旋流排泥平流斜板高效沉淀技术、臭氧高级氧化绿色消毒技术等,应用于受污染水源水净化工程、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高品质饮用水净化,在多次重大污染应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出臭氧高级氧化绿色消毒技术与装备,产生高浓度、高压力、高穿透性臭氧,应用于医院污水消毒、冷库消毒、冷链物流消毒、口岸生物安全防控、邮递物流消毒、集装箱消毒等,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成就奖(工程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1)、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均排名1);发表SCI论文380篇,在Nature index期刊上发表论文155篇,获发明专利120项、美国专利6项。
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任。担任“十三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国家杰青、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环境基准与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在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国家环境标准制修订、管理制度创建、业务应用和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我国环境基准领域的发展进程,为提高环境标准制修订和污染控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基金委项目、国家环保公益重大项目和国家环境基准业务工作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2020年全国争先创新奖状;先后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政府服务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国青年科技奖;发表SCI论文300多篇,SCI他引8000多次,2019—2020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作者,入选国际著名期刊ES&T科学领域最佳文章。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会议直播
1. 微博直播
2. 清华学堂在线
3. 蔲享直播
来源:Engineering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