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
点我一键到达清单列表
糖皮质激素(GC)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细菌内毒素和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能够减轻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变态反应所致的免疫损伤。但糖皮质激素在迅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病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亟须规范糖皮质激素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
对病程短、病情轻、无严重合并症,体温在39.0℃以下者,初始剂量为10mg地塞米松,1次/d,疗程尽量控制在1个月;对病程较长、病情重、合并症多,体温在39.0℃以上者,尤其意识障碍者,初始剂量为0.3~0.4mg/kg地塞米松,1次/d。待发热控制、症状改善,采取逐渐减量的方法,后续剂量根据神志、体温、脑脊液蛋白和颅内压情况递减,疗程尽量控制在1~2个月。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常用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甲泼尼龙)1.5~2mg·kg-1·d-1,最大剂量45 mg/d;症状控制后缓慢减量,总疗程一般为8~12周。
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3.0 g/L时,可同时加用鞘内注射,一般为地塞米松2 mg/次及异烟肼100 mg/次,1~2次/周,疗程视脑脊液蛋白及颅内压改善情况而定,当脑脊液蛋白<0.7 g/L时逐渐减少GC用量。
结核性心包炎急性渗出期,泼尼松20~30 mg/d,口服,1次/d;心包积液消失或积液厚度少于5 mm、体温正常后可采用小剂量递减法,每周减1次,每次5 mg,总疗程尽可能不超过6周。
对于积液量少于5 mm的积液-缩窄和缩窄性结核性心包炎慢性患者,不推荐应用GC。
儿童结核性心包炎渗出期应及时加用GC,总疗程一般为3~4周。
胸腔积液在急性渗出期,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影像学提示胸腔积液增长较快时,泼尼松剂量为20~30 mg/d,体温正常后可采用小剂量递减法,每周减1~2次,每次5 mg,总疗程尽量不超过4周。
对于胸膜广泛肥厚粘连的慢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不推荐应用GC。
对于胸膜肥厚伴胸腔积液的混合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属于慢性患者,不宜使用GC辅助治疗。
对于儿童结核性胸膜炎,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泼尼松1mg·kg-1·d-1,最大剂量45 mg/d,1~2 周后减量,总疗程一般4~6周。
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在全身抗结核治疗、积极抽积液后,高热等结核中毒症状无缓解,危及重要脏器功能时可加用泼尼松20~30 mg/d,体温正常后可采用小剂量递减法,每周减1次,每次5 mg,总疗程尽量不超过6周。
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应用GC可能导致肠穿孔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破溃,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故不推荐。
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禁用激素。
在全身抗结核治疗后,高热等结核中毒症状无缓解,和(或)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时,可加用甲泼尼龙,起始剂量为每次24 mg,1次/d,静脉滴注,根据体温、其他生命体征和肺部病灶吸收情况,逐渐减少剂量,总疗程通常不超过8周。如果并发结核性脑膜炎则参照结核性脑膜炎推荐意见。
当中毒症状明显时可静脉输注GC。一般选用地塞米松10 mg(或等效剂量的甲泼尼龙),1次/d,待中毒症状和肺部病灶吸收后,每7~10 d减量1次,根据症状和影像学好转情况改为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口服,逐渐减量,直至减完,总疗程通常不超过6周。
在规律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口服泼尼松20~30 mg/d,根据患者眼部炎症消退情况逐渐减量,每周减1~2次,每次5 mg,总疗程通常不超过6周。
前葡萄膜炎可以局部使用GC滴眼。
急性期:1%醋酸泼尼松龙或 0.1%地塞米松,开始点眼频度高,炎症控制后点眼频度逐渐递减。恢复期使用0.1%氟甲松龙,点眼频度应逐渐递减。长期使用要监测眼压和晶状体混浊;结核性葡萄膜炎合并黄斑水肿患者接受球周注射GC治疗,可使黄斑水肿明显减轻,视力得到提高。建议使用甲泼尼龙 40 mg/ml,作用持续 12~36h,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停用。
雾化吸入GC用于喉结核急性炎症浸润的辅助治疗,可减轻充血水肿,缓解症状。
轻中度药疹可给予泼尼松 40~60 mg/d,重度药疹可用到甲泼尼龙 80~120 mg/d,连续使用3~5 d,根据结核病严重程度,酌情减量,可在2~4 周内减至停药;过敏性休克宜采用冲击剂量,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 mg(其他静脉用GCs按地塞米松相应剂量换算应用),可根据病情迅速减停。
GC剂量及疗程参照各疾病相关共识、指南或路径。
1、耐多药结核病;
2、活动性肺结核合并HIV/AIDS者及结核分枝杆菌与HIV双重感染者;
3、脊柱结核椎旁脓肿、淋巴结结核脓肿、皮肤结核脓肿等深浅部位的结核性脓肿;
4.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
5. 妊娠肺结核;
6. 肺结核合并严重高血压;
7. 结核病合并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8. 结核病合并骨质疏松症、肌萎缩;
9. 结核病合并严重精神病;
10. 结核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病毒)。
上述情况应用GC存在病情加重、恶化风险,不推荐使用GC。
对于必须用GC才能控制的疾病,挽救患者生命时,如果合并上述情况,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密监测上述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GC类药物。
节选自《糖皮质激素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