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病例故事】当肺癌遇上食管癌,生命就到达终点了吗?

2021-11-04作者:cmt佳玲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非原创

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沈亚星

老爷子,今年73岁,30多年前从福建转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附近摆下鱼丸摊。“你们大部分老主任我都认识,有卖过鱼丸给他们老爷子鱼丸完成了家族财富积累,他总是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我不是说自己有钱啦,我们家每口人都能逢凶化吉的!”于是,他拉过站在一旁的儿子,笑着说道,“他几年前在马路上被车子撞了,我以为会死掉,结果撞他的汽车被撞坏了,他倒没事情。”


“也许是你们家鱼丸比较吧,特殊材料,吃多了人也弹。”


福建人多少有点迷信,但是,在沈亚星副主任医师手中的PET检查结果报告,却将这份好运气一扫而空。我们中山医院附近曾经的鱼丸,一个被好运充斥一生的人,因为体检时发现的食管肿瘤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食管肿瘤多学科门诊,检查却发现他同时罹患肺部肿瘤及食管肿瘤。


微信图片_20211102160644.png
微信图片_20211102160648.png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影像来看,肺部肿瘤位于右上叶,形态典型,直径已经接近3 cm,食管上的肿瘤也已经明确为鳞癌,老爷子身体利索,就一次手术都解决了吧。”沈医生快速构筑了老爷子的治疗计划,并准备好应对一个执拗老先生的不配合。没想到,老爷子丝毫不拖泥带水:“好的,那我去拜菩萨。”都说福建人一生重视喝茶、拜菩萨及生小孩3件事,有了这么重要的背书,一场大战便孕育而生了。

沈医生介绍道:

“将单孔微创肺癌手术及微创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手术叠加在一起,在一位患者身上实施两个本身就已经困难度拉满的手术,其难度不只是简单的相加而已。老爷子的手术计划从单孔肺癌手术开始,通过1个2.5 cm的微小创口完成右上肺叶的解剖性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关闭切口后重新调整体位,在原先切口基础上,再完成经胸腹部三切口的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微+微”的手术模式能否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对医患双方都是挑战。”。

手术的重要难点在于当我们把右上肺切除以后,原先位置会出现潜在空腔,而我们做的吻合口,就在这个空腔边上。肺部手术的残端和消化道重建的吻合口,对外科医生而言,好比两个危险品,老先生的手术还要把两个危险品堆在一起,以一个手术产生的空腔相邻。“这种病例我在国外见过,结果,患者出现了吻合口瘘,脓液腐蚀了肺血管造成大出血,再开进去就不行了。不过,我们是一流的食管外科团队,老外没办成的,没说我们不可以。”


无影灯下,一场生命接力战次第展开。经过4个小时的连续手术,老爷子的右上肺叶、纵隔淋巴结、食管肿瘤、部分胃等涉及两大系统的多个重要组织被依次顺利切除,剩余的胃组织被裁切成细管状通过胸腔与被切除的食管残端吻合,静静地安放在肺部手术空腔一边,完成了+微=微的手术设定。


患者随后的恢复时光,在重症医学科ICU内开启。在鱼丸精神的感召下,老爷子恢复得异常顺利,自己挨了两刀不算,还时常鼓励左右病床的患者,看着病理报告上写的肺腺癌和食管鳞癌,他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在中山医院看病,碰到一群可以全力以赴的人。“尽管家人们不许,他还是坚持要把自己恢复良好的样子拍成抖音给我们看。”沈医生说。


“老,你开美颜啦。”

“本来就好看啊。”


由于恢复良好,老爷子很快结识了不少病友。其中,老刘是其中非常铁的一位,理由是他也不幸得肺癌和食管癌。在恶性肿瘤面前,两位老先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同病相怜”:老刘,67岁,两年前因肺癌已经在外院做过手术,这次又得了食管癌,祸不单行,身为垂高手的老刘看着家中心爱的渔具,心情跌落谷底。


“可能以后不再钓鱼了吧,我钓得多,钓了也不能吃。”

“你多钓几条,给老腾吃。”


因为之前在外院已经做过肺手术,家属带着他也辗转去过几个医院,医生们一看老刘胸壁上的手术切口,都是清一色直接婉拒,“老刘,照照光得了,开不了啦。”面对重重拒绝,老刘似乎丧失了生的希望,家属们更害怕老刘钓鱼之际投河自尽。经老友启发,患者也萌生了做一个同样手术的想法,“我有得过肺癌,开过刀,现在也得了食管癌,我们俩没啊。”

“就是,没啊。”老爷子也在一边帮腔。

“老刘,这么多医院已经拒绝了您,现在您又要我给您做老腾那样的手术,我也拒绝。”狭小的门诊空间里,顿时容纳了许多双充满失望的眼睛。


“不过,我可以给您做一个比老更好的。”


沈医生解释道:

“由于患者已经经历了大型胸腔手术,目前再以胸腔入路切除食管肿瘤,势必带来巨大创伤。患者术前CT影像上右侧胸腔内增厚的胸膜,已经向试图挑战它的外科医生们下了逐客令。


所以,我们绕开胸部手术,将原先腾的三切口手术方案变成二切口,分别从颈部与腹部出发,完成食管切除及消化道重建。在胸外科及内镜外科联合之下,两组手术小组分别采用消化道内镜及腹腔镜从两个方向完成上消化道游离,最后在腹腔内会师。”

“医生,反正我们也听不懂,不过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都听你的。”

不开胸完成食管癌切除术:

是美国医生Orringer于1978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手术方式。30多年前,Orringer医生因为这一术式的成功于外科学顶尖期刊《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论文并受到美国总统接见。当时的方法还比较“野蛮”,Orringer医生将双手插入患者的颈部及腹部,用钝性分离的方式“游离”食管。

40年过去,在食管肿瘤多学科强强联手之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运用消化道内镜和腔镜,创造性地取代了Orringer医生的双手,分别由沈亚星、张轶群主任完成食管手术腔镜内镜“二重奏”,实现了食管切除中的Mission impossible。


沉寂40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谭黎主任、周平红主任的联合指导下,医生们用智慧、取巧劲,终于使这一技术的升级改良再度登上了《外科学年鉴》, 为失去经胸手术条件的食管癌患者提供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手术顺利实施,就这样,原本被屡次拒绝的老刘又恢复了垂钓大师的头衔,而老爷子则继续着他人生的幸运。两人还时常一起约着来门诊复查,上演了真实的“老友记”。肺癌遇上食管癌,不管是串联还是并联,其终属不幸,所幸还有这么一群人,用双手支起健康的藩篱,为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  平台发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