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 周立新 倪俊
随着“时间就是大脑”理念的推广,再灌注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一线治疗,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推广,广大科研、临床工作者的努力,针对社区卒中的超急性期救治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标准。但与备受重视的社区卒中相比,离医护人员最近的卒中人群——院内卒中,反而被相对忽视了。
院内卒中是指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急性卒中,约占所有急性卒中的4%~17%,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60%~89%。调查显示,与社区卒中相比,院内卒中患者急性期识别和治疗延误明显,再灌注治疗率低。离医生最近的卒中反而成了更易延误治疗的“灯下黑”。
针对院内卒中这个被忽视的群体,北京协和医院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从2021年初开始建设院内卒中识别与救治系统。从该系统开始实施后,院内卒中患者的识别和救治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2021年年底,《中国卒中杂志》有幸与协和医院倪俊教授合作,计划在2022年发布一期《院内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专刊来介绍院内卒中诊疗的现状,并进行质量控制推广。作为先导,我们在2022年2期杂志上发表了周立新老师和倪俊教授《院内缺血性卒中的诊疗现状与挑战》这篇综述,提出问题,引发关注。
在我们开始编辑这篇综述的时候,Stroke杂志在今年2月份发表了美国心脏学会(ASA)的科学声明——改善院内卒中评估和管理的最佳实践。相同的关注、相同的理念,让国内外学者共同聚焦于“院内卒中”。
01
院内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
与社区卒中相比,院内缺血性卒中有以下特点:临床症状相对更重、更复杂易被误诊;危险因素多样;病因机制更复杂;急性期识别和治疗延误明显;再灌注治疗率低;不良功能预后和死亡率高。另外,在人口学和基础疾病方面,院内卒中也具有年龄相对更高,女性比例更大,基础疾病更多等特征。
02
院内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和机制
①栓塞机制。最常见,特别是在心脏或动脉手术的围手术期。
②低灌注。心源性猝死或其他病因所致的心跳骤停;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患者出现低血压、失血、低血容量等情况。
③高凝状态。内科住院患者院内卒中的主要机制,如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
④药物调整。如停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
03
影响院内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
多种因素可导致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包括:合并更多的基础疾病;发病前的功能状态差;栓塞性卒中更多,梗死面积更大;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低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血管内治疗时代前,院内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的治疗率显著低于社区卒中患者,主要原因为较多院内卒中患者存在溶栓禁忌证、识别和影像检查延迟等。在血管内治疗时代到来以后,院内卒中患者可获得更多的再灌注治疗机会,但与社区卒中比较,血管内治疗的时间仍明显延迟,而且预后也更差。
04
院内缺血性卒中的急救体系建设和改进措施
发现院内卒中识别障碍和诊疗延误的原因,制订针对性的急救流程及相应的质量监控和改进体系,是完善院内卒中诊疗质量,提高再灌注治疗率,改善预后的重点。
早期识别是院内卒中急救体系建设的重点。
院内卒中识别延迟或漏诊的主要原因是非神经科医护人员和家属缺乏卒中识别的相关知识。院内卒中症状复杂,且多有不典型症状,易被误诊为或被误认为是麻醉或镇痛药物的副作用或手术后的常规症状。因此,非常必要对医护人员尤其是非神经科医护人员进行卒中症状识别的定期培训。
快速启动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是影响院内卒中救治效果的重要因素。
既往多数医院的经验是由护士或家属识别卒中症状,随后呼叫本科室值班医师,由值班医师进一步判断病情并呼叫神经科总值班医师会诊,确认卒中症状并指导完善头颅CT,明确缺血性卒中诊断后再评估再灌注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选择治疗方法。这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导致发病到影像时间、发病到溶栓/取栓时间的延迟,再灌注治疗率低。
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院内卒中预警系统(IHS Code)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有研究证实由护士识别卒中并直接启动IHS Code,同时呼叫卒中急救小组介入救治可显著缩短再灌注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围手术期患者静脉溶栓率也是院内卒中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围手术期卒中患者往往存在溶栓禁忌证或担心出血风险而未得到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未来需要对围手术期卒中患者的溶栓获益和出血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风险分层进行个体化精准评估和治疗,使更多的院内卒中患者能够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05
协和实践和经验
北京协和医院自2021年开始建设院内卒中识别与救治系统,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卒中识别与预警培训,并完善了院内卒中预警救治流程,由医务处牵头设立多学科院内卒中救治小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放射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识别院内卒中后迅速启动院内卒中绿色通道进行救治。2021年,协和医院院内卒中溶栓/取栓的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中位数为43 min,发病到动脉穿刺时间(OPT)中位数为139 min,均已明显低于美国GWTG-stroke项目所报道的院内卒中的再灌注时间(ONT 60 min,OPT 165 min)。
未来还需通过建立院内卒中质量监督计划,提供数据驱动的绩效反馈,并推动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工作,持续提高院内卒中救治能力。我国需要多中心院内卒中登记研究来更好地了解如何降低院内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需要更多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关注院内卒中这个领域。
文章来源:周立新,倪俊. 院内缺血性卒中的诊疗现状与挑战[J].中国卒中杂志,2022,17(2):200-20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