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血管外科急症诊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2020-12-22作者:论坛报沐雨综述
其他心血管疾病

【引用自】陈    忠,杨耀国. 血管外科急症诊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2):1349-1351,1390.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均寿命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血管外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血管外科急症因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和高致残、致死风险的特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血管外科急症从病人发病到得到有效正确的治疗涉及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急诊救治体系的反应和协作能力,二是血管外科专业医护人员的诊治能力。在此,就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诊疗流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1    院前救治    对于血管科急症病人来说,最为宝贵的莫过于时间。院前救治包括急救部门向医院输送病人的过程,也包括基层医院初步诊断后向上级医院输送病人的过程。

        一方面要做到及时接诊,尽量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延续病人生命,为抵达医院后的诊断及治疗争取机会和时间。对于不同的疾病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例如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人要注意建立静脉通路、补液维持血压,主动脉夹层病人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降低血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塞病人要禁食水、补液、观察腹部体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要绝对卧床、患肢制动抬高等。

        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沟通,建立院前信息联络平台,在病人抵达医院之前最大限度地掌握病人信息,可为病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血管外科急症的诊断往往需要完善血常规、出凝血等实验室检查和血管彩超、CT血管成像(CTA)等检查,因此,需要检验科、放射科等辅助科室密切配合;治疗需要的器械种类多、器材型号多、术前准备相对繁杂,且需要麻醉医师、放射技师、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密切配合。因此,医院与急救部门以及基层医院之间建立信息联络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急救中心和医院之间沟通病人病情,既可以让血管外科、辅助科室、手术室相关医务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又可以远程指导院前急救,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

1.2    预检分诊    急诊是医院拯救生命和救治危重病人的前哨,是医院综合救治水平的缩影。而我国急诊“不急”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来急诊就诊的病人只有20%真正符合急诊条件。非急诊病人占用急诊资源不仅导致急诊资源大量消耗,而且容易致使真正有急诊需求的病人延误救治。血管外科急症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例如腹主动脉瘤破裂有时可能只有腰腹痛的主观症状,与肠梗阻、肠炎、泌尿系结石等内外科急症不易鉴别,这时往往需要配合血压、心率的变化,通过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把关才能正确分诊。

        因此,预检分诊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只有准确地把真正需要急诊救治的血管外科病人从非急诊病人中筛选出来,并正确分诊至血管外科急诊才能谈及后续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救治。这一方面需要急诊配备快速生命体征监测仪、疼痛评分尺、心电图机、血糖仪等先进的预检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分诊医护人员的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预检效率,缩短分诊时间。

1.3    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是从医院整体层面体现对急症重视的政策,其原则是先抢救生命,后办理相关手续;全程陪护,优先畅通。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救治危重症病人最有效的机制。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医院急诊界的共识。

        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了急诊绿色通道,血管外科相关的绿色通道以主动脉夹层绿色通道多见,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此外尚有腹主动脉瘤破裂、骑跨栓等血管外科非常危急的高致残致死风险疾病亟需纳入绿色通道管理。

1.4    多学科协作    血管外科急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麻醉科、手术室的密切配合。而且血管外科急症病人以老年人为主,具有伴随疾病多、病情重的特点,还需要相关科室协助诊治,围手术期尤其需要心内科、心外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保驾护航;另外,老年病人往往症状表现不典型、表达不清楚,如果在合并普通外科、骨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科、消化内科、感染科等急症的情况下也需要同相关科室共同诊治,制定治疗方案。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当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及时请呼吸内科会诊,评估是否存在肺栓塞;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破裂时需要请感染科指导抗感染治疗等。

        因此,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对于血管外科急症的诊治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做好多学科协作可以有效地缩短病人的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效率[2]。


2    具体疾病需要特殊关注的问题

血管外科常见的急症主要包括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夹层、急性下肢缺血(急性动脉栓塞、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缺血(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具体到每种疾病症状的认识、实验室检查、急诊处置、急诊手术围术期管理以及复查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做到能发现、能处置、能治好。

2.1    腹主动脉瘤破裂    腹主动脉瘤破裂是血管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手术修复,病人24 h内存活率<50%,总病死率达85%~95%[3]。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外科治疗是拯救该类病人生命的关键。

        病人多以腹痛和(或)腹部搏动性肿物于急诊就诊,可出现典型的三联征:腹痛、腹部搏动性肿块和休克。腹部CT平扫、腹部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有可能发现腹主动脉瘤,但对于其是否破裂的提示作用较弱,且腹部血管超声检查要求病人空腹,否则由于肠气阻挡可能看不清。主动脉CTA可用于明确诊断及术前精确评估动脉瘤形态,便于确定治疗方案。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要监测血红蛋白水平、积极纠正休克、对症支持治疗、减少搬动,防止病人由破裂包裹转为完全破裂。

        诊断明确后尽快准备手术治疗,根据影像学所示动脉瘤位置和形态以明确适合进行腔内修复(EVAR),若不适合则应行开放手术治疗,为了争取时间、中止出血,可以先通过介入手段在瘤体近端置入大球囊阻断血流。此时手术应以尽快修复破裂、避免内、挽救生命为首要任务,减少单纯为重建分支血管需要应用复杂技术。

        术后仍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水平、腹围及腹腔内压,警惕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关注病人体温、感染相关指标的情况,术后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注意复查血管超声及主动脉CTA,评估手术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内。做好长期随访,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2.2    主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夹层多以突发的剧烈背部或腰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病人常合并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有濒死感,可因疼痛发生晕厥。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夹层形成时可引起血压异常升高。部分病人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双侧肢体动脉搏动不同步,提示夹层累及相应的动脉或其近端动脉。累及主动脉重要分支可引起相应动脉供血器官的急性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心肌梗死、肝肾功能衰竭、肠缺血、下肢缺血或截瘫等。

        注意完善心电图+心肌酶谱,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查血常规以除外胸主或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CTA可用于明确诊断及术前形态精确评估。

        血管外科主要处理的是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可依据是否伴有主动脉破裂、低血压、休克、复发性或难治性疼痛、顽固性高血压及重要器官灌注不良等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两种类型。对于急性复杂性B型夹层,提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尽早行EVAR手术[4-5]。而对于急性非复杂性B型夹层,是否在急性期进行干预目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急性期主动脉壁水肿、支撑力较差、支架置入后基于支架的径向扩张力以及恢复直线状态的回弹力作用于主动脉壁和内膜片上易形成新发夹层或者逆撕形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等原因,不适合在急性期对非复杂性B型夹层进干预[6-7]。也有学者认为,与稳定后再EVAR手术相比,早期行EVAR更有利于主动修复,早期行EVAR干预以覆盖主要破口,可促进假腔血栓化和主动脉重塑,预防晚期动脉瘤的产生,改善远期预后[8-9]。

        术后仍应严密监测,维持血压、心率平稳,注意观察有无内脏、肢体缺血的情况,必要时可行二次手术进行血运重建。复查主动脉CTA,关注假腔内血栓化的情况以及分支动脉的通畅情况。

2.3    急性下肢缺血    急性下肢缺血是致残、致死率极高的血管外科急症之一,发病率为每年(1.0~1.5)/1000[10-11]。慢性肢体缺血侧支循环丰富,侧支能够替代闭塞的血管,而急性下肢缺血由于病程时间短,侧支循环无法建立,威胁肢体的存活,严重时可导致病人死亡。为了保证肢体的存活,应尽快进行血运重建,恢复肢体灌注[12]。

        急性下肢缺血起病急骤,表现为急性肢体缺血症状“5P”征: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感觉异常(pare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查体注意皮色、动脉搏动、皮温、感觉平面变化及肢体运动功能。

        治疗以抗凝为基础,并应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切开取栓术、旁路移植术等)和腔内治疗(置管溶栓、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动脉支架置入、球囊血管成形)。随着腔内手术器材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腔内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诊断和治疗的同时注意查找病因,例如是否有房颤病史、主动脉瘤病史、肿瘤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医源性操作、家族史等,针对病因调整治疗,以防复发。

        由于肢体缺血导的无氧呼吸及肌肉组织坏死释放大量代谢废物,在血运重建后更容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尤其增加心脏、肾脏负担,围手术期须监测肌红蛋白、血肌酐等指标,随时准备肾替代治疗。在有些有条件的中心,术后即刻开始持续血液滤过治疗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术后继续关注患肢的皮温、皮色变化,一方面评估手术效果,远端血供是否改善,另一方面注意有无动脉再闭塞或子脱落致蓝趾综合征的发生,及时予以干预。

        腹主动脉骑跨栓塞是急性下肢缺血的一种极重的情况,好发于风湿性心脏病与冠心病引发的房颤病人,栓塞位置高,致双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可有腹盆腔器官缺血的表现。其病死率及截肢率极高,主要因素是:(1)缺血性横纹肌溶解后产生的肌红蛋白、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氧自由基等引起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2)缺血肢体再灌注造成的骨筋膜室综合征。(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造成的心功能衰竭。(4)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首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中 MNMS为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该病在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应尽早手术治疗,争取在发病6~8 h内取栓,>8 h病人病死率和肢体坏死率明显增高[13]。

2.4    急性肠系膜缺血    早期最常见症状是严重而难以局限的腹痛,无明显腹部体征,腹痛症状与腹部体征分离。早期可有Bergan三联征:剧烈而没有相应体征的上腹部和脐周疼痛、器质性和并发房颤的心脏病、胃肠道排空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

        该病容易误诊、漏诊,病人往往因急腹症就诊于普通外科内科急诊,排除相关疾病后经肠系膜动脉彩超或CTA明确诊断。当转诊至血管外科时已有较长时间的肠缺血,这时需要尽快给予抗凝、禁食水、补液等治疗,同时仔细查体配合辅助检查判断是否已有肠坏死。若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发热、白细胞增高、肠鸣音消失、腹腔积液等提示存在肠坏死可能。

        其治疗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动脉切开取栓术、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介入治疗(置管溶栓、长鞘吸栓Forgarty导管取、球囊取、保护伞取栓等,可配合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全身治疗(抗凝、扩血管药物治疗)。同时注意治疗原发病,如治疗心律失常,防止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相对缺血的肠管会随着侧支循环的建立而逐渐恢复血供。对于已有肠坏死的病人,须开腹坏死肠管切除。

        术后仍须密切观察病人症状体征,尤其对于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的病人,如有肠坏死迹象应予以重视,必要时可手术切除坏死肠管。

2.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VT诊断不难,症状结合病史,同时有D-二聚体升高、超声提示静脉血栓形成即可诊断[14-16]。

        其主要症状为突发肢体肿胀、疼痛,较对侧肢体明显增粗,皮肤张力高,浅静脉显露,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 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严重的下肢 DVT,病人可出现股青肿,由于高位静脉阻塞,患肢组织张力极高,致使动脉受压、痉挛,肢体缺血。

        问诊时尤其应注意询问病史,是否有近期长期卧床或手术史、既往DVT病史、家族史、风湿免疫病或肿瘤病史,查明病因对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故一旦诊断明确,须立刻开始治疗,并嘱病人患肢制动,同时注意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表现,必要时查动脉血气分析关注氧分压。考虑合并肺栓塞,则行CTA和心脏彩超检查。

        抗凝治疗是该病治疗的基石,无论是否手术都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并根据病人的肾功能、出血风险调整剂量,根据病因决定持续时间。保守治疗还包括患肢抬高、静脉活性药、类肝素抗栓药物、物理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系统溶栓、导管溶栓、手术取栓、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等清除血栓的手术,以及髂静脉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可解除髂静脉的狭窄或闭塞,以减少血栓复发、提高中远期通畅率、减少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此外,为防止肺栓塞的发生,符合指征者可考虑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不建议常规植入滤器。(2)除因存在抗凝禁忌而植入滤器的病人外,仍须行严格抗凝治疗,防止滤器内血栓形成。(3)为减少远期并发症,建议首选可回收或临时滤器,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降低后取出滤器。(4)若滤器内血栓形成,须行溶栓或吸栓后再将滤器取出[17]。

        对于血管外科急症的诊治,既需要急救中心和医院、基层医院和上级医院之间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院各科室之间的无间合作,完善整个救治体系,更重要的是提高血管外科医师对血管外科急症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使之能够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治,挽救病人的生命。


微信图片_20201217161619.jpg

陈忠教授


参考文献

(在框内滑动手指即可浏览)


[1]    屠淑敏.主动脉夹层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2015,(z1):367-368.

[2]    邓先锋,向莉,冯霞.主动脉夹层多学科联合病急救绿色通道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9,34(3):17-20.

[3]    Bown MJ,Sutton AJ,Bell PRF,et al.A meta-analysis of 50 years of 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J]. BJS,2002,89(6):714-730.

[4]    Bavaria JE,Brinkman WT,Hughes GC,et al.Outcomes of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in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results from thevaliant united states 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 study[J].Ann Thorac Surg,2015,100(3):802-809.

[5]    党辉,翟水亭,李天晓,等.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6,4(1):9-12.

[6]    Dong Z,Fu W,Wang Y,et al.Stent graft-induced new entry after endovascular repair for 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J].J Vasc Surg,2010,52(6):1450-1457.

[7]    符伟国,岳嘉宁.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和面临的问题[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1,16(2):112-116.

[8]    Nienaber CA,Clough RE.Management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J].Lancet,2015,385(9970):800-811.

[9]    Durham CA,Aranson NJ,Ergul EA,et al.Aneurysmal degeneration of the thoracoabdominal aorta after medical management of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s[J].J Vasc Surg,2015,62(4):900-906.

[10]    Howard DPJ,Banerjee A,Fairhead JF,et al.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incidence, risk factors,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ischaemic peripheral arterial event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J].Circulation,2015,132(19):1805-1815.

[11]    Creager MA,Kaufman JA,Conte MS.Clinical practice. Acute limb ischemia[J]. N Engl J Med,2012,366(23):2198-2206.

[12]    Norgren L,Hiatt WR,Dormandy JA,et al.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J].J Vasc Surg,2007,45(suppl):5-67.

[13]    周宁,魏成志,力,等.急性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的治疗[J].天津医药,2011,39(5):464-465.

[14]    陈忠,杨耀国.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 40(1):70-77.

[15]    陈忠,杨耀国.血管外科技术创新的意义与趋势[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12): 1354-1360.

[16]    陈忠,寇镭.血管外科临床研究热点与展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 37(12):1313-1318.

[17]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4):250-257.




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