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ESMO 大咖E-talk | 李文斌教授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靶向治疗

2024-09-15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李文斌.png

2024年9月13-17日,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召开。作为肿瘤领域最具权威的年度盛会之一,本届年会再次云集全球肿瘤大咖、汇聚领域最新进展。


在当地时间9月15日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简短口头报告专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文斌教授就“A Phase I study for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ABM-1310 in patients (pts) with BRAF V600 mutated recurrent primary brain tumors: interim result”发表了简短口头报告。李文斌教授在接受中国医学论坛报采访时,对这项研究进行了分享和解读,精粹如下。


video


靶向治疗为脑胶质瘤带来新希望





这项研究中的靶向药是BRAF抑制剂,研究一共纳入了13例患者,其中获得部分缓解的患者有5例,疾病稳定的有7例,疾病稳定率达到38.5%,疾病控制率达到92.3%,这一数据令人惊喜。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生存期不长,因为患者复发后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选择。这一研究中,BRAF突变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能达到92.3%以上,意义重大。


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靶向药物应用丰富的肿瘤相比,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靶向药物相对较少,这和许多因素相关。首先,血脑屏障非常重要。很多药物对外周肿瘤治疗有效,但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其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学改变和患者最后的总生存情况并不同步。这两个问题是限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的主要因素。


我们团队深耕神经肿瘤药物治疗领域,学科定位以临床研究为主,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病房已经有15张床位专门用于开展临床试验研究。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实现从“无药可治”到“有药可依”,从“有药可依”到更优生存结局的发展。


研究详情


Abstract Title:A Phase I study for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ABM-1310 in patients (pts) with BRAF V600 mutated recurrent primary brain tumors: interim result


研究标题:ABM-1310在BRAF V600突变复发性原发脑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的Ⅰ期研究的中期结果


讲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李文斌


摘要号:453MO


时间:2024年9月15日,CEST


专场:中枢神经系统简短口头报告专场

研究背景

ABM-1310是一种高血脑屏障渗透性BRAF抑制剂。在此,我们报告ABM-1310在复发性原发脑肿瘤患者中的Ⅰ期研究的中期结果(临床试验信息:NCT05892653)。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开放标签、剂量递增、队列扩展的研究。在剂量递增部分,受试者接受ABM-1310治疗的剂量为150mg或200mg bid。剂量限制毒性(DLT)采用“3+3”设计评估。主要研究目的是ABM-1310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研究目标包括药代动力学(PK)和抗肿瘤活性。

研究结果

截至2024年4月8日,15例患者(7例男性;中位年龄39岁)已接受治疗。8例患者治疗剂量为150mg bid,7例为200mg bid。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都经历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最常见的TRAEs是无症状QT间期延长(n=11)和皮疹(n=8)。88.7%的患者发生1~2级TRAEs。7例患者发生3级心电图QT间期延长。在150 mg bid剂量组,仅1例患者因无症状3级QT间期延长而提前停药。在200mg bid剂量组中,分别有3例患者需要停止治疗或减少剂量。无DLT事件,无4级AE,无SAE,无治疗相关死亡。


在抗肿瘤活性方面,在13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3例患者有部分缓解[PR,包括胶质母细胞瘤(GBM),WHO 2级和3级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8例患者的最佳反应为病情稳定。2例患者PR反应维持>8个月,并继续接受研究治疗。ABM-1310的MTD为200mg bid。扩展队列选择ABM-1310 150mg bid剂量方案。ABM-1310血液暴露与剂量的初步PK评估呈现线性剂量比例关系。试验仍在进行中。

研究结论

ABM-1310具有普遍耐受性,未发现未知安全信号。在BRAF V600突变的复发性原发脑肿瘤中观察到初步的抗肿瘤活性。


专家简介






李文斌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首医)研究院副院长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主任

中国药促会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期刊出版部部长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和《Cancer  Biology  & Medical》编委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总编辑

《医学参考报神经肿瘤专刊》主编

北京市中西医双领军专家

主要从事颅内恶性肿瘤的化疗和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主持两项国家十三五重点创新药物I期临床试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七)。获国家授权专利5项。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



审阅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李文斌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2024 ESMO
扫码回复“ESMO”
获得更多大会精彩内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