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我经常跟患者说的一句话是:这个时代的人,只要不得癌症活到100岁没问题,但活到100岁的前提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血管。”近日,在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指出,保护血管就是保护心脑健康。血管保护不好,就会引发心梗、脑梗、肾衰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现场
会上,杨跃进教授以“通心络防治AMI心肌无复流/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与突破”为题,分享了他和团队2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就通心络在血管保护,尤其是微血管保护方面的突出作用作了系统介绍。
杨跃进教授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我国中老年甚至青年人生命安全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杨跃进教授指出,冠脉再通治疗,尤其是冠脉支架置入,是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措施。
然而,冠脉大血管开通并不等于心肌组织再灌注,临床仍有30%~37%的患者在冠脉开通后仍然存在心肌无复流。此外,冠脉再通后还面临再灌注损伤的问题。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严重影响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治疗后的存活率,也是当今再灌注治疗时代的两大国际难题,亟待有效的治疗措施出现。
微血管“堵塞”是心肌无复流发生的主要机制,包括微栓子栓塞、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微血管结构完整性破坏、血管痉挛等原因。杨跃进教授指出,心肌微血管是由内皮细胞外面包裹一层基膜组成,完整的心肌微血管是心肌再灌注解剖通道。因此,保护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可能是防治心肌无复流的关键。
初步探索
既往研究显示,通心络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有望能防治心肌无复流。为验证该假设,杨跃进教授团队开展初步基础研究验证通心络的药理作用。
研究团队在AMI/再灌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预给药后测定无复流范围。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小、中、大剂量通心络分别预给药3天,均能够显著缩小心肌无复流范围和梗死面积,其机制主要包括:抗炎症细胞浸润,保护再流区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完整性,降低心肌炎症因子表达等。
机制研究
在此基础上,杨跃进教授团队参与了中医药领域首个973项目课题:“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提出“通心络可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减轻心肌无复流、改善心肌灌注、缩小心肌无复流和梗死范围、保护心功能和预后”的研究假说,核心任务为明确通心络的疗效证据,探索其作用机制。
为使心肌梗死模型更加严谨科学,最大程度模拟AMI从发病到治疗的真实时间,杨跃进教授将通心络预给药时间缩短至冠脉结扎前1-3小时。研究结果证实,通心络能够缩小心肌无复流范围和梗死面积分别达80%和32%。研究的机制探索发现,通心络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通路,增加缺血区eNOS的磷酸化水平。该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生理学杂志》,首次在国际权威杂志上提出了通心络能够保护心肌微血管的观点。
基础研究进一步发现,通心络的作用机制还包括: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selectin表达,发挥抗炎作用;抗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微血管渗透性,减轻组织、细胞和线粒体水肿,抑制水通道蛋白表达;保护心肌微血管屏障(抗心肌出血)等。
综上研究证实,通心络主要作用及机制为:激活PKA通路,增加eNOS磷酸化和活性,提高内皮间连接蛋白表达,进而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缩小AMI心肌无再灌注面积,减轻心肌出血、炎症、细胞凋亡,缩小梗死面积。
临床验证
通心络防治心肌无复流作用获临床研究证实
基于前期对通心络机制的研究成果,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了通心络胶囊防治AMI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ENLEAT试验),以评估AMI患者在急诊PCI术前及术后服用通心络胶囊对心肌无复流的防治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PCI手术24小时后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P=0.0016),加速ST段回落速度(P=0.0021),降低心电图无复流发生率达36.6%(34.26% vs. 54.05%,P =0.0031);心肌声学造影及核素心肌充盈缺损指数,表明通心络胶囊可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超声心动图证实通心络胶囊可减少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P<0.01),且安全性可控。
深入挖掘
为探索通心络作用机制的直接证据,杨跃进教授团队开展了进一步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能够抑制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凋亡,减少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且这种作用能够被MEK/ERK通路抑制剂消除。这表明通心络可以通过激活MEK/ERK通路,促进自噬、减少凋亡,对CMEC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在蛋白组学研究中发现,通心络能够保护24种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所靶向的细胞因子,其中最为主要的4种分别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神经调节蛋白(NRG-β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这4种细胞因子中,既往对ANGPTL-4的研究较少,因此杨跃进教授团队对该因子在糖尿病大鼠AMI模型和细胞实验中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可激活PPAR-α/Angptl 4通路,保护心肌微血管屏障(血-心肌屏障)功能。
课题组另一项对冠脉永久性结扎的研究同样表明:通心络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促进血管新生,抗心肌凋亡及促心肌自噬从而增强心脏功能,缩小心梗面积。
为探索通心络是否可直接保护心肌细胞,杨跃进教授团队同步开展的相关基础研究结果发现,通心络通过激活miR-128-3P/ p70s6k1信号通路,直接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细胞。此外,研究还发现通心络预处理的心肌细胞能够通过释放外泌体,从而进一步保护内皮细胞。以上研究说明,心肌细胞能够对话(crosstalk)内皮细胞,达到“互相保护”的目的。
团队继续深入挖掘crosstalk机制,明确了通心络激活p70s6k1/eNOS信号通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揭示了linc-ROR/p70s6k1/eNOS通路是I/R心肌强化保护的核心机制。该研究结果发表于《Theranostics》杂志(影响因子11.6)。
创新方案
AMI已进入再灌注治疗时代,但临床工作中依旧有部分病患死亡的案例。为探索AMI患者的死因,杨跃进教授分析了2010年北京市注册资料,结果显示AMI再灌注治疗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情危重(67.3%)、PCI治疗相关并发症(28.2%)及合并症(4.5%)等。其中,占比高达28.1%的机械并发症,包括心脏破裂、乳头肌断裂等,是重要的致死因素。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针对机械并发症的相关治疗推荐。
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综合常规方案及通心络胶囊在改善微循环方面的独特优势,杨跃进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通心络胶囊+负荷他汀+尼可地尔”的“心三联”方案。
杨跃进教授团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使用“心三联”方案进行治疗,并进行前后两年的临床资料对比,探索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显示,2015年心内科重症监护室(CCU)共收治AMI患者959例,死亡17例(心脏破裂8例,占比47%)。在使用“心三联”方案后,2016年CCU收治AMI患者1010例,死亡15例,心脏破裂3例(占比20%),且均为发病12小时内的患者,入院前就已发生心脏破裂。
为探索“心三联”方案的作用机制,杨跃进教授团队开展了相关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心三联”方案中的三种药物可协同抑制巨噬细胞TRAF6/P65/CEBP/β通路,减少MMP9表达和其介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铁依赖性死亡,从而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降低心梗死亡率。
重磅发布
2022年11月,通心络携最新研究“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作用研究(CTS-AMI)”荣登AHA 2022的Late-Breaking Science(LBS)专场。作为AHA 2022年会上高影响力的重磅研究之一,杨跃进教授代表研究组汇报了CTS-AMI临床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在指南指导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和长期临床结局,尤其在降低心源性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且无大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此次CTS-AMI研究结果的发布,为通心络治疗STEMI患者提供了充分的循证支持,开启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新时代。
重点总结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和循证研究数据,杨跃进教授总结出通心络胶囊在临床应用的五大指征:
所有AMI(STEMI)患者:有指征。
所有AMI并发了心肌无复流(上抬ST段回落不良)的患者:必须使用!
所有AMI晚期PCI或溶栓成功者:可望预防心脏破裂!
所有AMI未行冠脉再通治疗者:可望预防其并发症和心脏破裂!
AMI病情越重越该应用:可能救命!
AMI是致命性危重急症,临床急需更好的治疗手段以改善其预后。通心络胶囊在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层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证明其对微血管内皮和心肌细胞具有双重、双向强化保护作用,不仅能够防治心肌无复流,还能预防AMI相关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无论在临床还是科研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杨跃进教授团队围绕通心络胶囊展开了系列高质量研究,为解决国际临床难题发出中国声音!也将中国原创药物及研究带到全世界,造福更多患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