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TO | 国际首个发表的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临床试验,“精准医学时代的精准手术”

2024-04-12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临床T1N0浸润性肺癌: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


发表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IF(2022):20.4]


通讯作者:陈海泉


第一作者:张扬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推荐理由


本研究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发表的首篇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前瞻性临床试验,首次提出了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造成的手术创伤,被誉为“精准医学时代的精准手术”。



研究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领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一项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推出了国际首个基于肿瘤部位、磨玻璃成分及术中冰冻病理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判断淋巴结转移阴性的准确率达100%。这意味着肺癌淋巴结清扫“因人而异”的选择标准将有据可依。该研究于20232月在肿瘤学重要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在线发表,影响因子20.4分。《胸部肿瘤学杂志》同期配发社评称该研究为“精准医学时代的精准手术”



纵隔淋巴结是肺癌局部转移的最常见部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肺癌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只能提高部分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生存,对于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并不能提高生存,反而会增加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此外,在当今免疫治疗的时代,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对于机体抗肿瘤免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哪些肺癌患者能从纵隔淋巴结清扫中获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这些问题一直是肺癌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在过去的十余年里,陈海泉教授团队通过系列回顾性研究,致力于寻找纵隔淋巴结阴性状态的可靠预测指标,最终总结出6条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


  1. 影像表现为实性成分比例(CTR)≤0.5的磨玻璃成分为主型肺癌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无需行纵隔淋巴结清扫;

  2. 术中冰冻诊断为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贴壁亚型肺腺癌的患者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无需行纵隔淋巴结清扫;

  3. 肿瘤位于肺上叶尖段的患者无需行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4. 肿瘤位于肺上叶,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无脏层胸膜侵犯,无需行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5. 肿瘤位于左下肺背段,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无需行4L组淋巴结清扫;

  6. 肿瘤位于左下肺基底段,且肺门淋巴结阴性,无需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为验证这6条临床标准,陈海泉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多家中心开展了本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该研究最终入组720例临床T1N0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叶/肺段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主要终点为上述6条预测标准的准确性。最终结果表明,上述6条判断淋巴结阴性状态的标准均达到100%的准确率


该研究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发表的第一篇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前瞻性临床试验,为肺癌患者接受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


image.png

1 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




专家点评


2018年,我们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微创手术3.0”理念,创新性地提出整合“切口微创”(微创手术1.0)、“器官微创”(微创手术2.0)和“系统微创”(微创手术3.0)的全面微创手术治疗理念,致力于探索让肺癌患者在更小创伤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中,“微创手术3.0”理念中的“器官微创”指的就是尽可能地“少切肺”和“保留正常淋巴结”。随着肺癌筛查的普及,当前肺癌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被诊断出来。然而,目前国内外指南仍然推荐对所有的肺癌患者不加区别地进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但这样的治疗策略事实上对很大一部分早期肺癌患者来说是“过度治疗”,不提高生存率,反而带来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如何准确评估肺癌患者,尽量少清扫或不清扫淋巴结,进而减少手术创伤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通过术前影像学手段,包括胸部CT甚至PET/CT都无法精确地诊断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因此,我们团队在过去十余年里通过系列回顾性研究,致力于寻找纵隔淋巴结阴性状态的可靠预测指标,系列研究先后发表在《胸心血管外科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胸外科年鉴》(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等胸外科权威期刊。


本项临床研究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发表的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临床试验,不仅验证了系列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更是推出了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杂志同期配发韩国三星医学中心 Hong Kwan Kim 教授的社论称该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是“精准医学时代的精准手术”,随后邀请我们发表综述文章《A Shift in Paradigm: Selective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Minimizing Oversurgery in Early-Stage Lung Cancer》,呼吁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更精准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方式减少手术创伤。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研究成果被2023年AATS《Management of subsolid lung nodules》指南引用。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部分肺癌患者接受选择性的“少清”或“不清”淋巴结的手术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在确保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手术创伤,意味着“微创3.0”治疗理念取得了又一项临床实践进步。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陈海泉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首席专家和肺癌防治中心主任。任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国际理事、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会员、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委员会主委。自2008年至今,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ancer Cell、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共有33篇论文的创新成果 41次被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美国分子病理协会(AMP)、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1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引用。自2013年至今,连续10年应邀在美国胸外科学会做报告,包括2020-2021哈佛大学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Schuster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作为专家组首席主席主持制定AATS磨玻璃结节处理专家共识。


第一作者
张扬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多学科临床科学委员会委员。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课题。入选上海市委组织部东方英才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人才项目。累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76篇,其中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Cell Reports Medicine、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hest、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等医学1区权威期刊发表论著22 篇。4 篇“ESI 高被引论文”,11 篇论文的创新成果被纳入 6 项国际肺癌诊治和分子检测指南。



团队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为陈海泉教授。科室名列“2022年度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全国第10名”。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科室在胸部肿瘤规范化,精准化治疗的方向上,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在肺癌方面,普及肺癌筛查和确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高危筛查人群、筛查策略;发现磨玻璃型肺癌是一类特殊的临床亚型,并阐明其淋巴结转移规律,科学制定个体化的术前检查策略及手术策略和随访计划;国际首创“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提出肺癌术中行亚肺叶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精确指征。在科研创新成果的指导下,胸外科肺癌及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世界领先。自2008年至今,团队在陈海泉主任的带领下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ancer Cell、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共有33篇论文的创新成果 41次被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美国分子病理协会(AMP)、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1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引用。获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