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可以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IFN(主要为α/β IFN)在机体控制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自然情况下,α干扰素(IFNα)是人类应对病毒感染非常重要的免疫保护性细胞因子,其可诱导同种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形成抗病毒状态,限制病毒的进一步复制和扩散。但IFNα是一个诱生蛋白,只有受到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后人体内细胞才会被诱导分泌出IFNα。所以,天然IFN的抗病毒作用具有滞后性和暂时性的特点。由于儿童免疫功能尚不成熟,病毒更易抑制IFNα的产生,导致儿童易发生病毒感染性疾病。因此,一旦患儿诊断为病毒性感染,就应尽早给予外源性IFNα以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强免疫细胞清除病毒的能力,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特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1~6月龄的小婴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毛细支管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和人类偏肺病毒等,其中,约80%系RSV感染,极少数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
推荐方案
在常规抗炎、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首先推荐雾化吸入重组人IFNα抗病毒治疗,采用空气压缩或氧驱方法雾化,每次20万~40万IU/kg IFNα2b或每次2~4 μg/kg IFNα1b,2次/d,连续5~7 d;对于无雾化设备的基层医院,也可以注射重组人IFNα抗病毒治疗,肌肉或皮下注射,10万IU/(kg·d) IFNα2b或1 μg/(kg·d) IFNα1b,每日1次,连续5 d。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合并细菌感染时或胸片提示有大片状阴影时,应考虑使用抗生素。
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性肺炎约占因肺炎住院患儿的40%,且2岁以内的患儿所占比例最高,可达到80%。病毒性肺炎多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下行蔓延波及肺间质与肺泡所致,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引起病毒性肺炎常见的病毒包括RSV、鼻病毒、IFV和腺病毒等。
推荐方案
病毒性肺炎的患儿需要在综合临床处理的基础上,雾化吸入或注射IFNα抗病毒治疗,具体方案为:雾化吸入IFNα1b注射剂:每次1~2 μg/kg(轻型肺炎),每次2~4 μg/kg(重症肺炎)或雾化吸入IFN-α2b注射剂:每次10万~20万IU/kg(轻症肺炎),每次20万~40万IU/kg(重症肺炎),2次/d,疗程5~7 d;肌肉注射IFNα1b注射剂:每次1 μg/kg(轻症肺炎),每次2 μg/kg(重症肺炎)或肌肉注射IFNα2b注射剂,每次10万IU/kg,1次/d,疗程5~7 d。基于雾化吸入IFNα疗效优于肌肉注射,建议首选雾化吸入IFNα抗病毒治疗。
应用IFNα治疗的疾病仅是常见病毒性肺炎,对于新发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急性重症病毒性肺炎,不建议注射IFNα抗病毒治疗此类疾病,避免IFNα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攻击带有病毒的肺泡细胞而致患儿发生肺功能衰竭的风险。但IFNα具有良好的体外抑制SARS、MERS冠状病毒和IFV的作用,可采用雾化吸入方式进行抗病毒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生于1~7岁儿童。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EV)71也可引起该病。
推荐方案
在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上,雾化吸入IFNα1b:每次1~2 μg/kg,2次/d,疗程3~5 d;或雾化吸入IFNα2b,每次10万~20万IU/kg,2次/d,疗程3~5 d。
手足口病是由E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EV71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并有较高的病死率。
推荐方案
雾化吸入IFNα1b:每次1~2 μg/kg(轻型),每次2~4 μg/kg(重型),2次/d,疗程3~7 d;或肌肉注射IFNα1b:每次1 μg/kg(轻型),每次2 μg/kg(重型),1次/d,疗程3~5 d;或雾化吸入IFNα2b,每次10万~40万IU/kg,1~2次/d,疗程3~7 d;或注射IFNα2b:每次10万IU/kg,1次/d,疗程3~5 d。病毒所致的皮肤黏膜处皮疹,可用IFNα局部涂抹或IFNα2b喷雾剂局部喷洒。
EBV属疱疹病毒科,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EBV与鼻咽癌、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胃癌、移植后淋巴增生症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常见非肿瘤性EBV感染疾病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
推荐方案
IM患儿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肌肉注射:IFNα1b,每次1~2 μg/kg,1次/d,5~7 d;或IFNα2b,每次10万IU/kg,1次/d,5~7 d;雾化吸入:IFNα1b,每次2~4 μg/kg,2次/d,5~7 d;或IFNα2b,每次20万~40万IU/kg,2次/d,5~7 d。同时建议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联合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致儿童出现急性乙型肝炎和CHB,CHB是指HBV存在6个月以上的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我国HBV感染患儿多为围生期或婴幼儿时期感染。HBV的持续感染会导致患儿出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部分会进展为原发性肝癌。
儿童CHB一旦确诊,就要接受定期随访和监控。CHB患儿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异常、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或ALT正常但肝组织学显示炎症Ⅱ级或中度以上纤维化的指征,表明CHB患儿进入免疫活动期,需要及时有效地抗病毒治疗。目前可用于儿童抗HBV治疗的药物仅有IFNα及部分核苷(酸)类似物,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IFN α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
推荐方案
IFNα是经过临床试验证明可安全用于儿童CHB治疗,推荐剂量为每次600万IU/m2体表面积,最大可达每次1 000万IU/m2体表面积,3次/周,疗程48周。
儿童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自然清除率极低,54%~86%可形成慢性丙型肝炎(CHC)。CHC病情通常较为隐匿,仅有轻微的肝功能异常、炎性反应和纤维化,但随着HCV的持续感染,5%~10%可能在成长期间发生肝硬化,2%~5%可能在成年期进展为肝癌。因此,为了减轻疾病进展对儿童造成严重的晚期伤害,坚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必要的。
推荐方案
IFNα用于CHC患儿的推荐剂量为3次/周,皮下或肌肉注射;PEG-IFNα2b使用剂量60 μg/(m2·周)或PEG-IFNα2a使用剂量180 μg/(1.73 m2·周),皮下注射;同时联合利巴韦林[15 mg/(kg·d)]。基因1型和4型治疗48周,2型和3型治疗24周。
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33(17) : 1301-130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