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系列研究深入探究Omicron感染患者呼吸道微生物、免疫功能、地域环境因素、以及药物治疗等与临床结局间的相关性
通讯作者:解立新教授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本系列研究深入探究Omicron感染患者呼吸道微生物、免疫功能、地域环境因素以及药物治疗等与临床结局间的相关性。有望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临床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为防控疫情和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一:抗病毒药物在新冠住院患者真实世界中疗效的多中心队列回顾性研究。该项研究的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Annals of Medcine》 《BMC Iifectious Diseases》杂志。Paxlovid治疗能够在降低COVID-19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临床恢复方面带来临床益处;症状5天内开始抗病毒治疗获益最明显;随着症状时间延长,获益逐渐不显著。阿兹夫定治疗与住院新冠患者的28天全因病死率减少相关;治疗时机在症状出现5天内的临床获益最为显著。Paxlovid或Azvudine抗病毒治疗在全因死亡,临床改善及疾病进展方面无明显差异。
研究二:该项研究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重症机械通气COVID-19患者呼吸道微生物与预后。对Omicron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二代、三代测序,分析宿主转录组、病毒、细菌和真菌含量以及毒力因子,并检查它们与28天死亡率的关系。同时纳入2019年有创通气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HAP/CAP)的BALF样本进行比较。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病毒基因组均属于BA.5和BF.7中的一种,且两个谱系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接下来,比较了有创机械通气新冠肺炎幸存者和非幸存者的基因表达,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同时,分析了每位患者的肺部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可能导致不良临床预后的细菌毒力因子。通过分析组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微生物组与宿主反应间潜在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BALF中炎症水平较高,机会性细菌和(或)真菌病原体增加与患者死亡结局相关;此外,BALF中微生物与患者炎症水平密切相关,毒力因子与宿主转录反应显著相关。为有创机械通气新冠肺炎患者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研究三:地域环境因素对新冠患者呼吸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采集北京、海南和候鸟人群(北京至海南的流动人口)呼吸道样本,进行16srRNA分析,三组人群的呼吸道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地域环境因素是影响呼吸道微生物组成的重要因素。
研究一回顾性分析了两种抗病毒药物在新冠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Paxlovid和阿兹夫定治疗可降低新冠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尤其是在症状发作后5天内开始治疗效果最佳。为新冠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践指导。
研究二通过二代、三代测序和细胞因子检测从新冠病毒、宿主呼吸道微生物群落、免疫反应等综合分析新冠患者呼吸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与临床结局间的相关性。为未来针对病原体和(或)宿主免疫的差异化治疗奠定基础。
研究三探索了地域环境对新冠患者呼吸道微生物组成和免疫状态的影响。研究四评估了托珠单抗在新冠患者治疗中的效果。通过对Omicron患者的多中心系列研究,从内在因素(个体呼吸道微生物群落、免疫功能)至外在因素(地域环境、药物治疗),从新冠病毒、呼吸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地域环境因素以及药物治疗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新冠病毒感染和治疗的关键问题。同时立足于临床预后的差异逆向追溯引起临床结局不同的各项因素,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和数据支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解立新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军委科技领军人才
专业方向:呼吸危重症、感染、呼吸康复
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
国际呼吸杂志、CDTM副总编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全国委员兼呼吸治疗学组组长,危重症学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与灾难专委会副主委
牵头获得国家科技部重大/重点、国自然重点、军队重大/重点、北京市重点等课题资助,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累计影响因子1000余分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是国家重点学科、全军呼吸病研究所、全军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内首批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单位。集呼吸内科(含感染、肺癌、慢阻肺、哮喘、肺间质病、肺血管病、呼吸康复等)、ICU、胸外和血管介入等内外介入于一体,是国内规模最大、亚专科设置最全、内外介入一体化的胸科医疗单位之一。承担百余项国家、军队、省部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医疗成果一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军队和省部级奖项20余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