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警惕!头孢吡肟可能导致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异常

2021-01-07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点击下图,免费获取临床实战锦囊~

2.png

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周虹 于晓佳 刘丽宏

病历摘要

患者女,75岁,因“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6个月,加重3个月”,于2013年6月4日入院。


患者6个月前感冒后出现活动后气短,上楼或快步走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伴咳嗽、咳痰,痰液为白色泡沫状。无发热、喘息、胸痛、咯血,无心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给予抗感染、祛痰、抗纤维化、吸氧治疗后,效果不佳。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2个月前就诊于我院门诊,肺部CT提示双肺间质性炎症。


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血压最高190/140mmHg,平时规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1次/天,血压控制在110/70mmHg。


入院体检体温36.1℃,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mmHg。双肺底可闻及velcro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Ⅲ/Ⅵ级杂音。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8×109/L,中性粒细胞0.76,血红蛋白133g/L,血小板计数295×109/L,动态红细胞沉降率44mm/h,C反应蛋白0.26mg/L,白蛋白27.6g/L,尿素氮(BUN)7.99mmol/L,肌酐(CREA)130μmol/L,尿酸(URIC)388μmol/L,钠135mmol/L,钾3.8mmol/L,未吸氧条件下pH7.48,二氧化碳分压(PCO2)19mmHg,氧分压(PO2)53mmHg;尿白细胞(+),红细胞(±),蛋白(++++);粪常规、自身抗体、凝血四项等未见明显异常。


胸部血管CT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重,双肺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密度影,呈小网格样改变,以双肺下叶为,提示:双肺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


入院诊断及治疗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低氧血症,心功能失代偿,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肾功能不全。


入院后给予头孢西丁3g、2次/天静脉滴注抗感染,二羟丙茶碱0.25g、2次/天静脉滴注平喘,乙酰半胱氨酸0.6g、3次/天口服抗纤维化,间断托拉塞米10mg、1次/天静脉注射利尿。


6月9日,患者仍活动后气短,夜间喘憋较明显,考虑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停用头孢西丁,换用头孢吡肟2.0g、2次/天静脉滴注,余治疗不变。


6月12日17:00左右,患者出现躁狂,拒绝治疗。


6月13日凌晨3:30左右,患者再次出现躁动不安,肌内注射苯海拉明20mg后症状略缓解;9:00左右,再次出现躁动不安、言语混乱、谵妄。实验室检查示BUN6.21mmol/L,CREA130μmol/L,URIC392μmol/L,钠142mmol/L,钾2.8mmol/L。血气分析结果示pH7.38,PCO25mmHg,PO263mmHg。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诊断为精神行为异常(原因待查),建议给予地西泮5~10mg肌内注射,行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病变。停用头孢吡肟、二羟丙茶碱、乙酰半胱氨酸,并于17:00及22:00分别肌内注射地西泮5mg。


6月15日,患者未再出现烦躁及胡言乱语等症状,神志清楚,可正确回答问题。给予二羟丙茶碱静脉滴注平喘、乙酰半胱氨酸口服抗纤维化、5%葡萄糖氯化钠补液治疗。


6月17日,患者好转出院。

讨论

本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予头孢西丁、二羟丙茶碱、乙酰半胱氨酸治疗5天未出现不良反应,第6天因抗感染效果不佳头孢吡肟取代头孢西丁,第9天出现躁狂,第10天出现躁动不安、言语混乱、谵妄,停用头孢吡肟、二羟丙茶碱、乙酰半胱氨酸,并给予对症治疗,第12天精神症状消失,恢复二羟丙茶碱和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未再出现上述精神症状,考虑精神症状由头孢吡肟所致。


头孢吡肟所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3%,高于头孢他啶(2.7%),最常见症状为意识混乱、烦躁不安、言语混乱、肌阵挛、癫痫发作等,多出现于用药后3~6天,停药2~5天症状多可消失。此类不良反应多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这与头孢吡肟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相关。进入体内的头孢吡肟约85%由肾小球滤过,以原形排出体外,其消除半衰期在肾功能正常者约为2h,在肾功能不全患者则依肾功能受损程度而延长,当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min·1.73m2)时,其血浆半衰期是肾功能正常者的5倍左右。头孢吡肟的神经毒性反应也常见于老年患者。这与老年人多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相关。


本例提示,临床使用头孢吡肟时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按照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并在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由于头孢吡肟相对分子质量为571.5,因此常规的血液透析不能清除,对于停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将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串联,可提高清除效率。



中国医学论坛报临床用药栏目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合作第44期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