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胃肠道、口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粪便等部位分布着大量的细菌,尤其胃肠道细菌的种类最为繁多、数目最为巨大,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约80%。
健康成人肠道内的菌有1000多种,数量高达一百万亿,是我们人体表细胞总数的10倍;
人体胃肠道共有超过1014个细菌,每克干粪中就有4000亿个共生菌。
所以说,你并不是独立的生物,而是和菌群相互依赖、共生的共同体。
有人甚至说,人就是能走动的一坨细菌。
胃肠道共生菌的分类
胃肠道共生菌可分为三类:
(1)膜菌群(深层),也即益生菌,紧贴黏膜表面,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对机体有益无害,人体不可缺少的,正常情况下是优势菌群,具有防护、营养、免疫调节等作用;
(2)条件致病菌(表层),可游动,又称腔杆菌,是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等,在人体菌群平衡时无害,但当菌群失调时就会对人体进行攻击,导致疾病;
(3)致病菌(中层),对人体有害,能导致疾病发生,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等。
人体微生态失调就是:"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简单说,人体微生态失调就是体内菌与菌的失调,或是菌与机体的失调,或是菌和机体的统一体与外环境失调,使人体从正常情况转为病态。
造成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放射性辐射;放疗、化疗、X光及某些放射性物质
过度使用抗生素:多数患者都是因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
外科手术:包括手术、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响宿主生理解剖结构的方法与措施,都有利于正常菌群的易位转移,因此,在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中,外科治疗措施占有重要位置。
其他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使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物质和激素等因素,都能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例如肠道正常菌群中的脆弱类杆菌和消化球菌等厌氧菌常可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1、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最大的微生态体系,人体通过胃肠道黏膜与外界缓慢进行相互作用,通过其生长及各种代谢作用促进肠内细菌群的正常化,抑制肠内腐败物质产生,保持肠道机能的正常运行。
2、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促进消化吸收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代谢乳糖的酶,在摄入奶制品后,出现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全球有75%的成年人体内乳糖酶的活性有减弱的迹象,在一些亚洲国家则超过90%。研究发现,乳杆菌等具有半乳糖苷酶活性,能够明显降低乳糖的浓度,产生乳酸,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3、增强人体免疫力
益生菌进入肠道内,一方面可以在肠道内定殖,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另一方面是益生菌可以直接作用于宿主的免疫系统,诱发肠道免疫,并刺激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促进巨噬细胞活性,通过增强B、T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发挥特异性免疫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4、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益生菌可以产生一些抑制肿瘤生长的代谢产物,如多糖、细菌素及乳酸等,通过抑制转化致癌物质的酶的产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巨噬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的活性以及抑制细胞突变等方式,以及降低肠道内的pH酸碱度,刺激肠道蠕动,使肠道内的致病菌毒素和致癌物质排出体外,降低致癌的可能性。
5、缓解过敏反应
研究发现,正常人肠道中益生菌越多,罹患过敏性疾病的机会也就越小。益生菌可以诱导T细胞产生大量的IL-12,能够抑制Ig E的产生,有效地预防过敏发生。
6、降低血清胆固醇
益生菌主要通过同化作用来降胆固醇的含量、抑制胆固醇合成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CoA还原酶)的活性,通过益生菌的胆盐水解酶的作用,将小肠内水解后的胆盐能与食品中胆固醇发生共沉淀作用,减少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由粪便排出体外。
7、益生菌对肥胖的作用
肠道菌群紊乱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大量实验证实,通过摄入益生菌,可以有效地防治肥胖。
8、益生菌对糖尿病的作用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也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相,有益菌等附着在肠道上皮细胞上。益生菌通过吸收葡萄糖进入菌体内,减少宿主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另外,益生菌可以降低循环中LPS的浓度,减少炎症反应,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达到防止糖尿病的目的。
来源:胃肠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