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不饮酒,肠道却能自动“酿酒”,这也是一种病?是什么让患者又“躺平”又“无力”?“黑色启示录”究竟带来怎样的启示?……
2024年1月6日,第十八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年度病例报告会举行,来自4家医院的29位选手如繁花般竞相“绽放”。从患者临床病情出发,探讨临床决策过程,锤炼临床诊疗思维,这既是一场你追我赶的年终“摸底”考核,也是一次沉浸式的“大查房”,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
▲彭斌副院长致辞
“病例报告会是协和神经科的传统节目,在提升住院医师临床诊疗能力提升的同时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但我们不光看结果,更重要的是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以及病例分析等过程。”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彭斌在致辞中表示,病例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其实是科室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能更好地体现年轻医师培养的系统性。他寄语青年医师要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真正解决临床问题,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崔丽英教授(左)、罗林枝处长(右)发言
▲左:朱以诚主任主持开幕式;右:戴毅副主任主持报告会
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当天线上参会人数累计超过50万人次,反响热烈。谈及病例报告会的影响力,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崔丽英教授、教育处处长罗林枝表示,病例汇报是住院医师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不仅是过去一年临床工作的缩影,更体现了神经科的管理病房能力以及科室在培养年轻医师方面付出的心血。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也希望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为自己的成长进步交上满意的答卷。
“第一个报告的是神经科总值班张哲医师,按照传统惯例,将现任神经科总值班安排在第一位上场。”随着“金牌主持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戴毅的上场,也拉开了病例报告会的序幕。
“哭笑不得,喜极而泣”“寻找丢失的基因”“你不要这样地看着我”“孤独的疾病”“时孕不济”“今朝有米今朝醉”“听说你认不出熊猫的脸”……看到这些标题可能以为走错“吐槽大会”,却是货真价实的神经科病例报告会style。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29位选手所报告的病例既有危急重症的规范化治疗、罕见病因的追根溯源,更有典型常见病不典型症状的谜底揭晓。“自酿酒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病因机制主要涉及肠道菌群异常增殖代谢,导致富含碳水饮食后内源性产生酒精,全世界仅报道64例,正应了古人的那句‘酒不醉人人自醉’。”“神经肌肉接头nAChR抗体是患者感到‘无力’的原因,而自主神经节gAChR抗体又让患者被迫‘躺平’。”“而让20岁大好青年的脑子急速萎缩的幕后黑手竟是NLRP3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从凝练的主诉、详尽的病史采集到精准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思路与辅助检查的环环相扣,临床实践经验与前沿文献追踪双管齐下。选手们通过层层剥茧,拨开临床迷雾,理清诊疗思路,解开一个个精彩的谜题。
报告会正式开始前,主持人提示“每个病例结束后,1-2个评委提问”。然而,从一个病例开始,一波波提问小高潮就没有停止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黄旭升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袁云教授、北京天坛医院张在强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武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遂强教授与协和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委团各抒己见,一个问题抛出去,就引发了下一个问题。不光是发问,评委们的点评也蕴含着谆谆教诲,“你下的这个诊断只是一种可能,后续还是需要随诊”“眼底检查是神经科大夫的基本功,年轻大夫不要把眼底镜丢掉”“再新的诊断工具也只是工具,如果不好用,也可以不用”“对于疑难病,要避免盲目试用免疫治疗”也成为评委团达成一致的“共识”。
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在特设的“病例分析step by step”环节,线上观众也可与台上选手一起实时参与其中。今年由神经科副主任医师王琳“出题”——“跨越30年的诊治”,是一例7岁就起病,持续了30多年,不断出现新困扰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虽然并非第一次出现在病例报告会,但其背后少为人知的基因分类、复杂的多巴胺代谢通路、出人意料的症状变化,往往容易把新手考倒。然而,现场选手们的知识储备丰富,正确率出乎老师“意料”。
经过8个小时的“烧脑”,病例报告会圆满落下帷幕,最终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朱以诚表示,“病人永远是我们的老师,但最关键的不是老师有多好,而是要看我们是不是一个好学生。病例报告会打开了每一步临床诊疗的思路,更有助于摸清病情的核心脉络,同时大家在激烈的交流与碰撞中也带来了新思路新启发,也让我们一步一步成为更好的学生。”
北京协和医院供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