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唐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涛 浦婷 雷小光,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孟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许梦圆,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彭清韵
僵人综合征( stiff person syndrome,SPS) 是一组由抗体介导的γ-氨基丁酸( GABA) 能神经传递受损引起的罕见的( 发病率 1 /100 万) 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波动性肌肉僵硬、叠加痉挛和夸张的惊吓反应是该病的一组核心特征。过度惊跳是指患者对轻微刺激产生夸张的惊吓反射,患者对重复刺激不能产生适应性,亦不能通过预先的提示使惊吓样反应减轻。
虽然 SPS 的特征是以僵直为主的运动减少,而过度惊跳是一种运动增多的反应,但国外一些文献注意到,过度惊跳却可以是 SPS 的一种突出表现。国内目前尚无以惊跳为典型表现的僵人综合征个案报道,过度惊跳与僵人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较明确的描述。
我们现就一例以过度惊跳为突出表现的僵人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进行分析,以增加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和认识水平。
病例介绍
患者,41岁,女性,发作性肢体强直 5 个月,起病初期左下肢阵发性抽动,伴疼痛,每次数秒,发作过程意识清醒,2 d后因下肢发作性抽动加重而频繁摔跤,患者害怕行走及上下楼梯时跌倒。随后患者出现上肢上抬运动时痉挛性疼痛,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视神经谱系疾病”可能,予口服激素( 醋酸泼尼松片 50 mg/d) 治疗,肢体痉挛疼痛症状无改善。
患者逐渐出现明显的惊跳症状,表现为电话铃声甚至一张纸掉落的声音均可引起患者的惊吓反射,有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肢体无力、需要倚靠、瘫坐或者跌倒。
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 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 谈话间未引出焦虑、抑郁情绪; 轻触、轻拍躯干、鼓掌声、手机短信声、纸张掉落声均可引起患者的惊吓样反应,表现为耸肩、下肢抖动,同一时间段内重复多次轻微刺激,患者上述惊吓反应均存在; 动作迟缓,行走时躯干姿势前屈,颈部及四肢肌张力“铅管样”增高,腱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余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既往史无特殊,否认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史。患者长期在家务农,否认特殊毒物接触史,余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血电解质、风湿免疫抗体谱无明显异常,血清抗 GAD65 抗体 Ig G( + ) ,副肿瘤综合征抗体检测: 抗Hu抗体 Ig G、抗 Yo 抗体Ig G、抗 Ri 抗体 Ig G、抗 CV2 抗体 Ig G、抗 Amphiphysin 抗体 IgG、抗 Ma1 抗体 Ig G、抗 Ma2 抗体Ig G、抗 SOX1 抗体 Ig G、抗 Tr(DNER) 抗体Ig G、抗 Zic4 抗体 IgG 均为(-) 。头部 MRI未见异常。2019 年 12 月胸部 CT 示: 左侧前上纵隔占位。2020 年 5 月复查胸部 CT示纵隔肿物较前缩小。两次胸部 CT 间隔时间内除服用醋酸泼尼松外未服用其余特殊药物,也未进行抗肿瘤的针对性治疗。
初步考虑:不明原因抽动: 惊跳症? 试用氯硝西泮1/4 片( 0. 5g) tid 2 天后门诊复诊,症状明显缓解,过度惊跳消失,不再摔倒。视听体感诱发电位及四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 结果回示均未见异常。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当地进行理疗并至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现口服“艾司唑仑1 mg qn”及“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 20 mg bid”,未再出现过度惊跳,但肢体痉挛疼痛仍无明显改善。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药物治疗效果,最终诊断为: 僵人综合征。
病例分析讨论
早在上个世纪末已有学者注意到 SPS 可表现出夸大的和不良的听觉惊吓反射,近年来国外曾报道过有关于过度惊跳的SPS 的个案。
但由于该病罕见且过度惊跳症状并非特异,时常有患者被误诊为精神科或心因性疾病如转换障碍或焦虑障碍等而未能及时接受合理治疗。
SPS 好发年龄为 20-50岁,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 2~3倍。突然出现的噪音、情绪压力、触觉刺激可诱发痉挛,患者由于缺乏正常的运动反应而表现为独特的雕像样或木头样跌倒。SPS 根据病因分为自身免疫性、副肿瘤性和隐源性。
根据临床表现,SPS 分为经典型和变异型,经典型即为躯干型 SPS,变异型包括副肿瘤性 SPS、局灶节段性 SPS即僵肢综合征(SLS) 、伴强直及肌痉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 PERM)、僵人叠加综合征以及抽动性(jerk)SPS。SPS 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辅以电生理检查、抗体检测及对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反应,目前尚无公认的指南及共识,现常用的诊断标准为 2009 年 Dalkas提出的: (1) 轴性和四肢肌肉僵硬; ( 2) 噪音、情绪压力、触觉刺激后的肌肉痛性痉挛;( 3) 主动肌和拮抗肌出现持续性运动单位活动( CMUA) ; (4)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肌肉僵硬; ( 5) 采用 Western blot 或放免方法测定血清中抗谷氨酸脱羧酶( GAD) 抗体(或antiamphiphysin抗体) 阳性; (6) 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效。
以下几方面支持 SPS 诊断: (1) 该患者为 41岁女性,年龄及性别符合 SPS 常见的发病人群; ( 2) 患者四肢肌肉僵硬,肌张力明显增高,在声音及触觉刺激后出现明显惊吓反射,运动刺激可引起肌肉痛性痉挛; (3) 血清 GAD65 抗体阳性;(4) 患者在予氯硝西泮后症状缓解明显。
SPS 的特征性肌电图表现为安静状态下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出现 CMUA,在临床上有强直痉挛症状的肌肉尤其明显,故对椎旁肌、腹直肌等躯干肌肉进行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度。本例患者未加做中轴肌的肌电图是该病例的一大缺陷,另外由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以及进行肌电图记录时未出现肌肉痉挛,CMUA 也可能呈阴性。因此笔者从本例患者获得体会: 对于高度怀疑SPS的患者,建议在临床医生的陪同下进行连续记录主动肌和拮抗肌的CMUA,初次肌电图结果阴性者,必要时可复查同时予以外界刺激诱发肌痉挛。
1988 年,抗 GAD 抗体由Solimena 等首次在 SPS 患者血清中发现,但抗GAD 抗体也与小脑共济失调、癫痫、边缘性脑炎以及一些非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贫血) 有关。
此外,抗 GAD65 抗体在大约 1.7% 的有或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普通人群中发现。虽然抗 GAD65 抗体对 SPS 并非特异,但在经典SPS患者中这一抗体的比例大约为 60%~80%; 还有大约60% 的 SPS 患者报告存在抗GAD67 抗体。因此,GAD 抗体阳性对 SPS 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本例患者发现有纵隔肿物,是否应该考虑为副肿瘤性SPS 呢? 另外,依据临床表现该如何分型? 回顾病史,我们可以发现该患者并未行抗肿瘤特异性治疗,也未行病理学检测证实纵隔占位病变性质,但在5个月后复查胸部 CT 时发现纵隔占位较前缩小,由此判断该纵隔肿物性质偏向良性; 而患者的神经系统副肿瘤抗体谱均为阴性,也不支持副肿瘤性的诊断; 此外,在现有的文献报道中发现,副肿瘤性 SPS 很少发现抗 GAD 抗体。基于上述证据,本例 SPS 患者为副肿瘤性的证据尚不充分。依据其临床表现,我们考虑其为变异型 SPS 中的 jerk-SPS。
过度惊跳对 SPS 的诊断并非特异。因此,本例以过度惊跳的 SPS,还需要与一些疾病相鉴别,如: ( 1) 过度惊吓症: 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遗传性疾病,据患者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起病这一特点可与一些疾病继发的惊吓综合征鉴别,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即可确诊,本病预后较好,随年龄增长大多数发育落后的患儿可恢复正常水平; ( 2) 精神心理疾病: 如分离(转换) 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结合患者原有的精神疾病病史,通过详细的专科查体,以及观察发作时的言行举止及思维活动,可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 3) 惊吓性癫痫: 属于反射性癫痫的一种综合征,常由突然刺激诱发,多数患者伴有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或围生期脑损伤,根据患者发作时的意识、肢体运动症状以及癫痫病史,结合头部影像学及脑电图,可对其进行诊断,本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部分患者手术治疗可有较好疗效。
在治疗方面,SPS 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其可通过提高 γ-氨基丁酸引起脊髓内突触前抑制来实现其肌松作用。而对于 GAD 抗体阳性患者,免疫调节治疗也是可行治疗方法。
总之,这是一例罕见的病例,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提高对该种现象的认识。当患者有过度的惊跳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过度惊跳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考虑僵人综合征的可能,避免漏诊误诊。
来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38(10):1129-11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