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编委之声丨全球首次,罕见瘤种迎来新突破,中肿团队绘制食管小细胞癌单细胞图谱

2025-07-03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编委之声第15期 正式上线


2025年5月1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赵齐教授团队在肿瘤学期刊《分子肿瘤》(Molecular Cancer)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食管小细胞癌(SCCE)生态系统的突破性研究。该研究首次绘制SCCE单细胞转录组图谱,揭示其独特的“血管诱导型”肿瘤微环境,并首次提出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该癌种中的应用潜力,为SCCE这一罕见但侵袭性极强的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以此为契机,《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编委、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从研究者角度详细解读团队在SCCE领域一系列研究成果,分享研究开展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并对该研究在未来SCCE诊疗中发挥的作用展开分析阐述。


团队系列成果简介


确立全球首个SCCE分期诊疗策略


2014年,徐瑞华、王峰教授团队牵头在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会刊《胸部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ThoracicSurgery)杂志上发表了全球首个大规模的SCCE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全国多中心共211例SCCE患者。该研究结果表明,根治性手术能显著提高早期(Ⅰ/ⅡA期)SCCE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9.0个月对17.4个月);而对于中期患者(ⅡB/Ⅲ期),化疗相比于根治性手术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2.5个月对4.0个月);对于晚期(Ⅳ期)的患者,放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获益(13.2个月对8.9个月)。这是首次基于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的SCCE的分期诊疗策略。


绘制全球首个SCCE全外显子组图谱


2018年,徐瑞华、王峰教授团队牵头在知名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全球首个SCCE全外显子组图谱。该研究从基因组的角度鉴定了8个SCCE最常见突变基因,包括TP53、RB1、NOTCH1、FAT1等,并进一步通过与食管鳞癌(ESCC)、食管腺癌、头颈鳞癌、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基因组特征进行了横向比较,证实了SCCE与ESCC在基因组特征上的高度相似性,为SCCE新型治疗策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首次解析SCCE独特表达特征及免疫微环境


2020年,徐瑞华、王峰教授团队牵头在著名免疫领域期刊《临床与转化免疫学》(Clinical&Translational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了首个基于深度全转录组测序的SCCE的图谱分析。该研究通过对9对SCCE样本进行深度全转录组测序,并与正常食管黏膜及其他癌种数据对比,发现细胞周期、p53及Wnt通路在SCCE中显著异常,微环境中虽然存在较高的免疫细胞浸润但整体呈免疫抑制状态,主要原因是CD276、LAG-3等检查点分子上调,M2型巨噬细胞富集;同时还发现癌旁组织炎症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进一步提示局部免疫激活可能被肿瘤抑制,揭示了解除SCCE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的潜在获益。该研究从深度全转录组学的角度揭示了SCCE所具有的免疫抑制微环境,首次提出了SCCE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科学假设。


绘制全球首个SCCE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本次发表于《分子肿瘤》杂志的这项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SCCE生态系统的研究旨在进一步解析SCCE的肿瘤微环境,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和诊治策略。研究由徐瑞华、王峰、赵齐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整合了10例SCCE患者肿瘤组织,并联合ESCC患者肿瘤组织以及正常组织进行对照,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及免疫组库测序技术,绘制了全球首个SCCE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解析其独特的血管诱导微环境,并进一步通过基础研究和翔实的临床数据证实了抗血管治疗在SCCE中的潜在价值。


编委点评


01
罕见瘤种临床挑战严峻,诊疗缺乏共识


根据2020年的流行病学数据,食管癌是全球第六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SCCE是一种原发于食管的罕见肿瘤,是最常见的肺外小细胞癌,占食管原发肿瘤的0.8%~2.4%,恶性程度非常高,兼具神经内分泌特性和超强侵袭性,约80%患者初诊即为晚期,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个月至13个月。由于该肿瘤发病率低,学术界对SCCE的诊治仍缺乏共识,治疗手段极其有限。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究SCCE的分子特征和肿瘤微环境,对开发SCCE的治疗新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02
持续探索,中肿团队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


自2012年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消化肿瘤团队便对这一高度侵袭性的癌种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徐瑞华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前期已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包括2014年发表了全球首个大规模SCCE回顾性研究结果,确立了SCCE分期诊疗策略;同时,为了深入理解SCCE的分子特征,在2018年首次对SCCE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其关键的基因组变异,并为其发病机制提供了见解;此外,还展示了SCCE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基因组相似性,利用超深度全转录组测序分析了9对SCCE样本的表达谱,并将其与正常食管黏膜及其他癌症类型的公开转录组数据集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索了SCCE的免疫微环境,并为部分SCCE患者可能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中获益提供了证据。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但目前对SCCE生态系统缺乏深入了解仍是管理这一致命疾病的重大挑战,并阻碍了更有效治疗策略的开发。


03
最新突破,为SCCE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为了进一步解析SCCE的肿瘤微环境,开发新的诊疗手段,团队在研究中整合了SCCE和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对照,横向比较ESCC和SCCE的单细胞图谱,发现了芽生血管内皮亚群Endo_ESM1在SCCE中高度富集。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内皮细胞亚群与肿瘤相关血管诱导巨噬细胞和周细胞密切联系,构成了SCCE中的血管诱导微环境,表明抗血管治疗在SCCE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了探究SCCE与食管鳞癌在免疫微环境上的异同,我们采用了无监督聚类的手段构建了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学的食管癌生态分型,并鉴定出了高度富集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以及与SCCE不良预后高度相关的EC1生态型;此外,我们通过NMF的手段解析了肿瘤细胞的元模块(Metaprogram)。从单细胞水平揭示了上皮细胞的转录异质性,并鉴定出了与肿瘤不良预后高度有关的上皮神经内分泌特征。这些分子分型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于SCCE这一罕见癌种的科学认识。


总之,本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结合临床队列和治疗信息,成功地绘制了SCCE全球首个单细胞转录组图谱,揭示了SCCE中活跃的血管生成特征,首次提出了抗血管治疗在这一罕见癌种的应用前景。同时研究首次解析了SCCE的微环境生态型,鉴定出了与不良预后高度相关的神经内分泌上皮元模块,这些为SCCE的精准治疗和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编委之声”专栏介绍


为了直面目前癌症防治工作中的严峻挑战并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秦叔逵教授、樊嘉院士、于金明院士等专家延续既往合作,共同筹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并于2024年4月27日在济南正式成立。在编委会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报社始终坚持建设医学媒体国家队品牌,与广大专家同频共振,以专家视角引领学术报道,以报社资源助推学科发展,持续产出高质量专业内容,共同推广肿瘤领域科技研究及临床转化成果,助力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肿瘤学编委会群策群力,全面贯彻《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筹办“编委之声”专栏,邀请各位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发挥引领作用,点评肿瘤学术前沿进展,传播优秀研究成果,启示科研学者。专栏将从本期开始,固定每周邀约一位编委发布一篇点评文章,于每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B1版面刊发。


聚焦前沿热点,同思学科发展,共助健康中国,“编委之声”专栏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版面概览


C__DOCUME~1_liuqian_LOCALS~1_Temp_B1ZL01C508_00.jpg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王峰 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整理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