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35岁居民中0.71%有房颤,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升高,房颤总人数近千万。房颤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引起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对患者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国内最新房颤管理指南强调要对针对高龄、心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将房颤病人纳入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房颤全程管理,包括抗凝治疗/卒中预防,节律或心室率控制,对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管理三大方面。
抗凝治疗是房颤卒中预防的基石。在未进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中,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4~5倍。60%~70%。国际上公认的CHA2DS2-VASc积分可以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CHA2DS2-VASc积分: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和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抗凝。国内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分为两大类,即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以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不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其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物有很久远的应用历史,但是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用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因为这一弊端,导致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统计发现接受华法林治疗房颤患者1年内约30%停药。
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此外目前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比华法林出血风险小,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降低。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上市应用和推广普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应用于房颤抗凝的循证医学证据越来越充分。欧美指南及国内专家共识对于有抗凝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作为抗凝治疗的首选。但是,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除达比加群酯有研发的有效拮抗剂外,其余药物尚缺乏临床应用的拮抗剂,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抗凝药物是把双刃剑,存在出血风险,但是对于卒中高危患者而言抗凝利大于弊。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研究表明,非瓣膜房颤90%以上的血栓来自左心耳。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通过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卒中目的。可作为抗凝药物的补充替代治疗。但是目前经验尚不足,证据不充分。
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可消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预防心动过速心肌病,减少血栓栓塞的机会。常用的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普罗帕酮等。非药物治疗可考虑房室结消融+起搏治疗,但该治疗损伤大,往往不作为首选。
转复房颤的方法笼统分为两大类,药物转复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比如: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但是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是消除房颤,药物的促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也很常见。同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导管消融治疗可以根治房颤。研究表明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绝大多数来自肺静脉,通过导管消融可隔离肺静脉传导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根治房颤目的。
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久坐不动。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健康生活方式可起到预防房颤的作用。我们要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生活,戒烟、戒酒,少喝咖啡以及浓茶,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