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960年,世界上第一代复方口服避孕药(COC)问世,此后的60年,COC帮助亿万女性远离流产伤害,让女性可以自主地决定生育问题,更好地安排工作和家庭计划。60年来,不仅仅是避孕,COC在生殖内分泌领域也被广泛地应用,包括规律月经、缓解痛经、治疗相关妇科疾病以及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等。60年来COC 这份“爱的处方”一直秉持初心,与妇产科医生携手呵护女性生殖健康,保护女性生育力。基于此,中国医学论坛报策划“爱的处方”栏目,并邀请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作为栏目发起人,邀请众多领域内权威专家围绕“COC 60年与女性生育力保护”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本期我们有幸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梁晓燕教授就不孕症的病因、流行趋势及女性生育力的保护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享。
梁晓燕 教授
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内分泌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一至四届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物,广州市天河区人大代表。任2014-2015年度全球华人生殖医学会主席。主要从事辅助生育技术的应用及生殖内分泌研究方面。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辅助生殖临床技术-实践与提高》,参与《中华妇产科学》第一、二版的编写。负责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厅基金共30余项,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建立有效的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优化体系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参与国家PCOS、高泌乳素血症及闭经的诊疗共识的制定。
梁晓燕教授访谈音频
不孕症的定义是指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孕则可诊断为不孕。导致不孕的因素复杂多样,男女双方均存在不孕因素。
美国一项基于10万例标本的研究表明,男性的生育期精子数量和质量均较10年前出现明显下降的。但女性不孕症的发生率尚缺乏确切的统计数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复杂,难于确切诊断,因此数据不易收集。但如果以“闭经年龄”作为评价标准,女性原因导致的不孕症发生率较以往未有较大波动。但伴随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确使很多不孕症得以被诊断及发现,使主观感受上当前人们的不孕症的发生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因女性生殖道感染及人工流产导致的不孕症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医生和患者均需提高认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近年来,生育力保存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其中既有社会因素又有疾病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由于计生政策的执行,经济、疾病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产次间隔长,导致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临床上目前有很多高龄女性有生育需求,但是患者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卵子的质量也不佳。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许多威胁女童或年轻女性生命的生殖系统疾病多数可以治愈,但也常常因患某些疾病、损伤或者意外事件而影响生育力,故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生育能力的保存和保护,使她们有机会获得后代,已成为全球相关技术创新与临床探索的热点。尤其如何使年轻女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得到保存和保护,应成为妇科、生殖科及肿瘤科等相关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18~25岁是最佳的生育年龄,虽然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但须认识到女性的适宜生育年龄从未延长。虽然辅助生殖技术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女性解决生育问题,但是女性的妊娠风险并没有降低。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35岁后人体器官及生殖功能开始逐渐退化,卵子发生畸变的概率也大幅提高。例如,年龄对于心血管系统的最重要影响是使其逐渐丧失适应性,因此,高龄妊娠伴发妊娠高血压病,其流产、孕妇死亡与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增高。因此,为了达到生育目标,我们提倡以预防和保护为主,并强调一定要适时生育,不要等已经出现了问题后再补救。问题出现后虽然还有机会,但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都会更多。
随着性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过早的发生性行为,并且人工流产的年龄也开始呈现低龄化。人工流产仅是意外怀孕后的补救措施,很多年轻女性由于避孕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造成意外怀孕,于是便随意采取人流措施,甚至是短期内进行多次人流,对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反复的人工流产后,子宫内膜的基底层会反复受到损伤,进而造成功能层无法重新生长,严重者可导致不孕。另外,过早的性生活可造成生殖器管道损伤及感染,亦可导致不孕。
性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各方共同地参与。当今社会人们仍然是“谈性色变”,实际上这也和没能深切了解性知识有关。科学的性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避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助于其掌握科学选择避孕药具的能力,进而提高安全避孕率,降低流产率。远期从保护生育力的角度看,也具有有益的作用。
与对性知识的了解不充分相类似的是,人们普遍对口服避孕药也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COC中的主要成分是雌孕激素,一听“激素”很多人谈之色变,这种对“激素”的印象来源于临床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而COC中的激素是性激素,与糖皮质激素作用不同。且经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药物迭代,COC内雌激素的含量越来越小,同时不断研发新型孕激素,最大程度降低了药物副反应。COC自上世纪60年代上市以来,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充分验证,而且长期服用可以带来更多的健康获益。因此,加强科普力度,转变人们对COC的固有观念,并且规范合理使用,不仅可以有效避孕,还有助于女性的生育力的保护。
COC上市60周年,这份爱的处方带给亿万女性多重获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