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聚焦微血管保护,通络治疗开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思路

2023-05-16作者:CMT快讯资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时,堵塞的大血管开通就好比水渠的主渠道打通了,而微血管的堵塞就好比远端灌注庄稼地的渠道不畅通,庄稼也吸收不到水分和养料,同样也会枯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蔡业峰教授在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指出,微血管保护有助于抢救半暗带、缩小脑梗面积、改善神经功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策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面临困境


video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动脉急性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根据闭塞血管的不同、发生时间不同、造成的脑损害不同,脑卒中的治疗手段也不同。”蔡业峰教授介绍,再灌注治疗是脑梗死急性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其目的是把闭塞的血管,尤其是大血管打通。“就目前循证医学证据而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效果是最好的。”


蔡业峰教授表示,血管再通治疗受时间窗及技术手段的限制,且血管开通后还存在诸多难点与困境,如过度灌注、出血转化、再闭塞及无法挽救核心梗死带或缺血半暗带等问题。


“血管开通后或者没有开通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保护没有死亡或者快要死亡的神经元细胞,也就是脑保护治疗,是很重要的。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脑保护治疗尚缺乏明确的循证证据。”蔡业峰教授表示,若脑血管未开通,脑保护治疗的效果非常不明显。因此,随着血管开通药物和器械的发展,脑保护将是未来很关键的一个技术手段。


“对于血管开通或没开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还存在远向血流供应缺少的问题。”蔡业峰教授指出,除了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还存在远端小血管的问题。也就是说,大血管开通后,还可能存在无效灌注问题;大血管没开通,小血管的闭塞会更加明显。因此,加强小血管的保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包括时间窗内再灌注、脑保护、维持和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微血管保护等。




聚焦微血管保护,通络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凸显


video


微血管是为脑组织提供血液供应的网络系统,是血脑屏障的固有组织结构,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物质对脑神经细胞发挥重要影响。缺血性卒中发生以后,会导致微血管的损伤,进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神经功能的受损,会导致卒中患者残障、生活质量下降。


我国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开通后“无效再通”的比例可高达49%。蔡业峰教授表示,针对小血管堵塞,目前有一个主流的观点认为,无效再通与中性粒细胞及免疫炎症反应产物阻塞远端小血管有关。


蔡业峰教授表示,目前临床上没有特别好的针对微血管堵塞的西药。比如,粒细胞阻断剂,虽然在动物试验阶段有研究,但均未涉及到临床试验。除此之外,医学界也对脑保护剂和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包括静脉注射剂,进行了研究,但尚未获得明确的循证证据。


“目前,最有前景的还是络病理论。血络跟微血管的概念及病理生理功能是非常匹配的。”蔡业峰教授指出,对防治微血管闭塞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挽救率不高的情况,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络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以通心络胶囊作为代表的通络药物,在微血管层面进行了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其中,吴以岭院士、曾进胜教授、董强教授等专家开展的基础研究表明,通心络能够保护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的超微结构,促进微血管和神经元新生,增加微血管密度,从而促进脑梗死缺血区的有效灌注,达到保护脑微血管,改善总体神经功能的作用。蔡业峰教授强调,“动物研究表明,在前向血流开通的基础上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可缩小脑梗死面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撑。”


在临床研究方面,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临床循证研究”显示,患者行PCI手术前及手术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明显降低ST段抬高幅度(P =0.0016),加速ST段回落速度(P=0.0021),降低心电图无复流发生率达36.6%(34.26% vs. 54.05%,P=0.0031);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再灌注后心功能。


脑血管病方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黄一宁教授开展的临床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减少再灌注异常区域面积,比对照组多减少23%;通心络胶囊能增加脑血供,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可有效保护脑灌注、挽救半暗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东教授开展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并且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通心络胶囊可降低卒中一年复发率3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鸣教授完成的荟萃分析共纳入39项临床研究(3906例患者),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比对照组高16.4%,且不良反应少。


蔡业峰教授表示,期待未来通心络胶囊能开展更多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为临床脑梗死治疗提供更多指导。




长新冠阶段,通络治疗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综合诊疗提供新思路


video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感染不仅侵犯呼吸系统,还影响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蔡业峰教授在采访中提到,“虽然新冠病毒感染后全身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对血栓形成影响的机制研究尚不充分,但从现有报道的临床数据及临床经验来看,原来有基础病的,尤其是具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这部分病人,在发生新冠病毒感染后,卒中的发生率会增加。


“新冠感染导致卒中发生风险增高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传统预防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及抗凝药等,在没有出现很强的循证医学证据之前,我不建议推荐给患者。”蔡业峰教授认为,新冠感染患者除了高热等症状,还有极度疲倦、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等情况。从中医角度来讲,可能与元气损耗、络脉瘀滞、气虚血瘀等有关。因此,对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选择加用一些具有活血通络或者益气活血的中成药,如通心络胶囊,其能够保护血管内皮、降脂抗炎抗凝,也可以稳定斑块、抑制血管痉挛,起到降低脑血栓风险的作用。若未来中医药在相关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将值得进一步推广。




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如何防治缺血性卒中是重中之重。微血管损伤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引发系列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因此缺血性卒中的防治应充分重视微血管保护。


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系列通络药物在微血管病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19年,以通心络胶囊等系列通络药物相关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该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通心络胶囊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可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增加脑梗死区微血管密度,改善血脑屏障,增加脑血供,改善脑微循环和再灌注,减少神经损伤,改善卒中结局,开辟了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新途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