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如何做好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2024-01-01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非原创

作者: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徐耀铭


脑血管病

图片

脑血管病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特点是突然起病表现为偏瘫、失语口眼歪斜半身麻木记忆力丧失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个别患者还可以出现意识障碍很多患者会因此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患者了解的就是脑血管病是可防可治的脑血管病的病因预防称之为一级预防发病前的预防,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查及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迟发生的目的。

一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控制危险因素:

图片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


其中年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加,55岁后每10年增加1倍,所有卒中大多数发生于大于65岁的老年人。男性比女性的卒中发病率大约高30%。



对于这些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我们应积极主动控制。

图片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监测血压,也要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需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减轻体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戒烟、减少饮酒,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及长期坚持口服降压药物的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图片

1.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越高,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

(1)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包括饮食运动心态等3个月效果不佳者,可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长期服用药物治疗。


(2)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伴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65~79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步降低至<140/90 mmHg,≥80岁的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 mmHg即可


3)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4)无高血压病史的中年人和小于35岁但有高血压家族史者也应该半年至一年测量血压一次。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即应开始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并要持之以恒。


图片

2.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需合理饮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应用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约是普通人的4倍。患者首先应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疗法,使用胰岛素与其他药物治疗,尽可能使空腹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这样可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对于一般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

图片

3.防治心脏病

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均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中以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最为重要。

心脏病常引起脑栓塞,预防措施主要是应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心脏病伴心房纤颤可能引起栓塞性脑梗死。


此类患者应使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华法林能将栓塞性脑梗死的危险减少68%,但应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凝血全项检查。阿司匹林能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图片

4.防治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防治血脂异常,应以控制饮食、体育锻炼为主,辅助药物治疗。

(1)在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级亲属中,进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确诊后应考虑给予他汀治疗,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3~6个月)检测血脂。


(2)他汀类药物作为首选药物,根据ASCVD风险设定LDL-C 目标值:极高危LDL-C<1.8 mmol/L;高危者LDL-C<2.6 mmol/L。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至少降低50%。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水平如果能达标,LDL-C水平仍应降低30%左右。


(3)国内外研究证明,应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能显著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服用他汀类药物能使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因此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图片

5.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1)狭窄程度≥70%,在预期寿命大于5年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可考虑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2)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定期进行超声筛查和随访,评估狭窄的进展和脑卒中风险。


(3)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和(或)他汀类药物,并筛查其他可治疗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图片

6.吸烟

吸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高危患者应戒烟,长期被动吸烟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危险。

(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


(2)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

图片
图片
图片

7.饮酒  

对潜在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应限制饮酒。

据研究证明,长期大量饮酒与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老年人大量饮酒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限制饮酒。建议饮酒者应尽可能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少量饮酒可以预防脑血管病。

图片

8.饮食与营养

建议膳食种类应多样化,且能量和营养的摄入应合理。多食些蔬菜、水果、粗粮、黑木耳、豆制品、海鱼等碱性食物,可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要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及地中海饮食。


选择食物多样的平衡膳食模式。主食应适当控制精白米面摄入,适量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新鲜蔬菜推荐每日摄入 500g,深色蔬菜应当占一半以上。新鲜水果每日推荐摄入 200~350g。


蛋白质摄入要充足。动物蛋白摄入可适当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鱼虾类、去皮禽肉、瘦肉等;奶类可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等。提高大豆蛋白等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如豆腐、豆浆、豆皮、豆奶等。


图片

9.缺乏运

个体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来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1)个体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来降低脑血管病风险。建议老年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后,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2)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 min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


(3)日常工作以静坐为主的人群,建议每坐1 h进行短时(2~3 min)身体活动。


图片

10.肥胖

研究表明,当 BMI 在22.5~25时死亡率最低,当 BMI >25时,体重指数每增加5,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增加30%,血管性死亡风险增加40%。


因此,肥胖和超重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合理的饮食,增加身体活动等措施适当减轻体重。


图片

11.其他  

代谢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睡眠呼吸暂停、高凝状态、药物滥用、炎症和感染、偏头痛等。


另外,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每天饮水3000ml,能达到降低血黏度作用,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图片

12.定期体检

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般每年检查一次为宜。应检测血糖和血脂及血压水平、心电图及心脏功能有无异常。


必要时应检测颈部血管超声以评估颈动脉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定期复查或积极治疗。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

dcff6ca4cf47c8fad5aba3cef114880.jpg

精品专题 点击进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