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食物过敏已成为许多国家儿童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虽然不同种族、地域和不同年龄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不同,但估计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达总人口的1%~10%。我国局部地区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为3.8%~7.7%,并且呈现上升趋势。食物过敏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但主要表现为皮肤、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的症状。据统计,约40%食物过敏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
儿童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反流、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腹胀、腹水、肠梗阻等,可合并肠道蛋白丢失、贫血,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而消化系统的症状本身多为非特异性,极易误诊,因此诊断困难,并给患儿及家庭造成精神和经济负担。
一、食物过敏的定义
食物是指能被食用并经消化吸收后为机体提供能量、营养支持、维持生命及促进生长的物质。
食物过敏原确切应为食物致敏蛋白组分,是指食物中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成分,一般为相对分子质量10000~70000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儿童食物过敏原来源于牛奶、鸡蛋、花生、坚果、豆类、谷类、鱼类及贝壳类,其中牛奶蛋白最常见。
食物过敏定义为暴露于某种特定食物时出现的由特异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也可定义为由食物引起的对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接触某种特定的食物时可重复发生。根据食物过敏机制可由IgE、非IgE和混合机制介导产生。
二、分类
儿童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也分类为:①IgE介导型,口腔变态反应综合征;速发型胃肠道食物过敏;②非IgE介导型:食物蛋白介导的肠病、食物蛋白介导的小肠结肠炎、食物蛋白介导的直肠结肠炎、乳糜泻;③混合介导型: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一)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的特点是进食后迅速(甚至在几分钟内)发生反应,有肥大细胞参与,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明确,较易诊断,并有确诊试验;常引起此类反应的食物有牛奶、花生、坚果、鱼、鸡蛋、小麦等。
口腔变态反应综合征为典型的食物过敏表现:
发病时间: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至2小时;
临床表现:口腔、咽喉部搔痒、刺痛和血管性水肿,口唇水肿、唇周皮疹,偶有耳朵痒,咽喉部紧缩感,可在24小时内消失;
食物过敏原:婴幼儿期在世界各地区最常见的致敏食物均为牛奶、鸡蛋,在北美及欧洲国家为花生、坚果、贝类、鱼,在亚洲国家小麦及荞麦更为常见。
速发型胃肠道食物过敏:
发病时间: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至数小时;
临床表现: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便血等情况,部分患者同时可以出现皮疹或哮喘发作,病程大多持续2~3 d。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严重患者多系统受累,呼吸或心血管损害导致休克和死亡。
(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的特点是进食后数小时或者数天后出现症状(以皮肤和消化道症状为多见);发病机制不明确,不易诊断,食物激发试验阳性,或食物回避后以及重新摄入食物时的反应有助于诊断;主要相关食物有牛奶、鸡蛋、大豆、小麦。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食物蛋白介导的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介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介导的肠病、麦胶样肠病。
1.食物蛋白介导的直肠结肠炎
临床特点:生后2~8周内大便含血/黏液、排气、腹痛、排便频率增加,除此之外,婴儿是健康的,发育正常的。
常见过敏食物:母乳喂养儿母亲摄取牛奶、大豆和(或)鸡蛋;配方奶喂养。
2.食物蛋白介导的小肠结肠炎
临床特点:常发生于生后6个月内,急性起病多表现进食数小时后严重呕吐、腹泻,导致低血容量休克、面色苍白、嗜睡、体温过低、酸血症;慢性起病表现慢性腹泻、呕吐、易激惹、腹胀、生长发育迟缓、低蛋白血症等。
常见过敏食物:牛奶、大豆、鸡蛋、大麦等;
3.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
临床特点:婴儿早期发病,迁延性腹泻或脂肪泻、呕吐、发育不良、贫血。
常见过敏食物:牛奶、大豆、鸡蛋、小麦、鱼等。
4.乳糜泻
临床特点:慢性腹泻、腹胀、腹痛、吸收不良导致慢性损害,包括生长发育问题和维生素缺乏,幼儿生长发育受限,典型皮肤表现为疱疹样皮肤。
常见过敏食物:麸质。
(三)混合介导型食物过敏性胃肠道疾病
1.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临床特点:进食障碍、反流症状、呕吐、吞咽困难和食物嵌塞。
常见过敏食物:鸡蛋、牛奶等多种食物。
2.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分为以下三型:
① Ⅰ型,黏膜病变型,最常见(50%以上)。临床症状类似于炎症性肠病,以腹痛、腹泻为主,因肠上皮细胞绒毛受损,由此可导致失血、吸收不良和肠道蛋白丢失等。
② Ⅱ型,肌层病变型,较少见。浸润以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僵硬可引起幽门及肠道的狭窄或梗阻。
③ Ⅲ型,浆膜病变型,罕见。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可出现渗出性腹水及腹膜炎,腹水中可有大量的嗜酸细胞。
常见过敏食物:鸡蛋、牛奶、鱼、贝类等多种食物。
3.食物过敏的可能相关胃肠病
功能性便秘:目前认为小儿功能性便秘与食物过敏有一定关系,部分便秘患者在排除过敏食物后便秘缓解。内镜检查发现患者有直肠黏膜水肿伴红斑,组织学发现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黏液减少。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非IgE介导。
婴儿肠痉挛:也有称婴儿肠绞痛。多见于0~4个月小儿,表现为阵发性哭吵,多于4个月后好转。目前认为食物不耐受肠胀气、食物过敏与婴儿肠绞痛有一定关系,饮食控制后症状能明显缓解。
婴儿胃食管反流(GER):研究表明,16%~42% 婴儿的 GER 与牛奶蛋白过敏有关。临床主要表现在餐后食管pH下降,常伴随食管炎、 吸收不良、腹泻、皮炎等。
肠易激综合征:50%患者症状与食物有关,食物的调整有助于症状的缓解。目前认为IBS与食物不耐受或过敏有较大关系。近年的研究表明,一部分患者有非 IgE 介导免疫机制参与,在患者血清中发现食物特异性抗。但是,目前对IgG 和 IgG4 抗体的作用尚未明确。
三、治疗
1. 对症治疗:对腹泻患儿首先给予对症处理,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给予黏膜保护剂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合并低蛋白及胃肠道梗阻患儿,应给以血浆蛋白及改善胃肠功能治疗等。
2. 饮食管理:目前食物回避仍是食物过敏的主要治疗手段。推荐婴儿出生后4~6 月应该母乳喂养,不能保证母乳者则用蛋白水解配方乳。
3. 益生菌治疗: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益生菌对肠道功能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
4. 其他治疗:如免疫治疗、中药治疗等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仍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
四、相关临床疑惑
1.皮肤点刺试验(SPT)是否可以诊断食物过敏?
推荐意见:SPT在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上有一定价值,但SPT阳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食物过敏的指标,需要与明确的食物过敏病史相结合进行分析判断(1D)。
2.总IgE和过敏原sIgE是否可以诊断食物过敏?
推荐意见:总IgE不能作为诊断食物过敏的指标。sIgE在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上有明确的价值,阳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食物过敏的指标,需要与明确的食物过敏病史相结合进行分析判断(1D)。
3.特异性IgG和特异性IgG4检测是否可以诊断食物过敏?
推荐意见:目前的证据不支持特异性IgG和特异性IgG4检测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1D)。
4.OFC是否可以确诊食物过敏?
推荐意见:OFC是诊断食物过敏最可靠的临床方法,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BPCFC)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1D)。
5.食物过敏儿童是否需要避食和饮食替代?
6.食物所致严重过敏反应如何救治?
推荐意见:食物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为肌注肾上腺素,未使用和延迟使用肾上腺素治疗与不良风险结局相关。应用肾上腺素治疗后,仍需进一步观察和治疗(1D)。
7.食物过敏是否会自愈?
推荐意见:IgE介导的牛奶、鸡蛋、大豆、小麦等过敏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耐受,甚至完全耐受;花生、坚果类过敏往往持续到成人。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更容易更早出现耐受(1D)。
8.食物过敏儿童随年龄增长是否会出现其他过敏性疾病?
推荐意见:食物过敏通常出现在生命早期阶段,随后有可能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也可以同时存在(1D)。
9.母乳喂养能否预防食物过敏?
10.孕期及哺乳期母亲调整饮食能否预防儿童食物过敏?
11.对于不能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是否推荐水解蛋白配方奶替代全蛋白婴儿配方奶来预防儿童食物过敏?
推荐意见2:现有证据尚不能支持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有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的作用,有待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1D)。
12.添加益生菌/元能否预防食物过敏?
推荐意见:目前没有充分证据支持母亲孕期、哺乳期及儿童自身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共生元可以预防食物过敏(1D)。
13.补充维生素D是否有预防食物过敏的作用?
推荐意见:没有证据支持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低与食物过敏的相关性,但婴儿需按照相关营养摄入要求补充维生素D(1D)。
14.食物过敏儿童辅食早添加还是晚添加?
推荐意见:出生后4~6个月开始添加固体食物,早于4个月或晚于6个月添加固体食物,不仅无预防食物过敏作用,反而有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1B)。
作者:消化内科 罗丽娟
来源:江西省儿童医院大内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