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国创新HER2 ADC博度曲妥珠单抗重磅上市,开启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新纪元

2025-10-18作者:zhaomin资讯



2025年10月17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抗体偶联药物(ADC)——注射用博度曲妥珠单抗(注射用A166)上市,用于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

微信图片_20251017142814_124_777.png

本次获批,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重要治疗选择,更标志着我国在抗肿瘤ADC药物研发这一尖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值此里程碑时刻,本领域权威专家、该药物关键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PI)、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特通过视频形式为这一重要进展录制寄语。本文将深入解读此次获批的多重价值、为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以及对本土医药创新的推动作用,全面揭示其临床价值与应用前景。

video




格局与挑战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未竟之需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约35.7万,死亡病例约为7.5万。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亚型约占全部病例的20%–30%,其病理特征表现为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早期易发生复发转移,且患者预后普遍较差,因此一直是临床诊疗与科研攻关的重点方向。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格局中,“曲帕双靶”和“曲妥+TKI”方案已被国内指南确立为标准治疗,ADC也在不断拓展治疗边界。尽管一线治疗的生存获益已有显著提升,但临床中仍有约半数患者在治疗18至24个月时出现疾病进展,患者的治疗选择显著受限,疗效普遍下降,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关键瓶颈。

耐药性,是横亘在精准治疗前的严峻挑战。延缓耐药发生、提高治疗应答率,已成为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结局的关键。ADC药物凭借其“精准靶向、高效杀伤”的独特机制,显著延长了部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在博度曲妥珠单抗获批之前,国内可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ADC药物已有三款,药物治疗优势人群各不相同,药物选择的局限性导致临床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因此,推动具有创新作用机制、搭载新型细胞毒性载荷的ADC药物研发,对于突破耐药困境、为中国患者提供差异化且更优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创新与证据

博度曲妥珠单抗的“硬核”解析



博度曲妥珠单抗的获批,标志着我国在应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临床未满足需求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HER2的ADC,其创新结构设计奠定了卓越临床表现的坚实基础。





匠心独运:创新结构设计“巧思”



博度曲妥珠单抗在结构设计上展现出明确的差异化与优化特征。该药物以曲妥珠单抗作为抗体骨架,采用创新的K-Lock偶联技术与VC连接子,与新型MMAF类似物——高活性微管蛋白抑制剂Duo-5相结合,药物抗体比为2。博度曲妥珠单抗的结构稳定性有助于其在系统循环中保持结构完整,降低脱靶毒性风险。此外,新型毒素Duo-5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可高效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并促进凋亡。值得注意的是,该结构设计在发挥强大抗肿瘤活性的同时,有效规避了间质性肺病风险,并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更优的安全性谱与风险获益比。





数据为鉴:临床研究“硬核答卷”

这一差异化的结构设计在其系列临床研究中得到了有力验证。早在2020 ASCO上公布的首次人体试验数据便显示,在可评估的27例局部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博度曲妥珠单抗取得了26%的部分缓解率(PR)和59%的疾病控制率(DCR)。

之后,2021年和2022年ASCO相继报道了博度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Ⅰ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及更新数据。在有效剂量4.8mg/kg下,可疗效评估的HER2阳性乳腺癌ORR达73.9%,中位PFS达12.3个月,且不良反应可控,再次验证了其良好的疗效与耐受性。此外,关键性单臂Ⅱ期临床试验KL166-Ⅱ-02结果进一步表明,博度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整体不良反应可控,并在治疗早期即可观察到较好的疗效反应,提示博度曲妥珠单抗为患者的快速缓解带来了希望。

本次博度曲妥珠单抗的获批,为基于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的Ⅲ期研究KL166-Ⅲ-06的积极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估博度曲妥珠单抗单药对比T-DM1在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和紫杉类治疗的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期中分析数据提示,盲态独立中心评审(BICR)评估的PFS达到方案设定的期中分析边界值。相比T-DM1组,博度曲妥珠单抗组PFS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整体安全性可控。





未来已来:2025 ESMO大会“新声”

在2025 ESMO大会上,博度曲妥珠单抗对比T-DM1治疗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的Ⅲ期研究入选大会LBA,即将公布其主要结果。

这些高质量循证证据不仅为博度曲妥珠单抗的疗效与安全性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中国创新ADC药物走向全球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国际肿瘤学界见证了中国本土药物研发的实力与潜力。



引领与展望

优化治疗布局与赋能中国创新新征程



基于其卓越的结构特性与扎实的临床证据,博度曲妥珠单抗的获批与临床应用,有望对我国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带来积极影响。该药物为既往治疗后进展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新选择,其Ⅲ期研究证实疗效优于T-DM1,使其有望成为二线治疗中的重要选项。凭借优异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博度曲妥珠单抗上市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也将为未来国内相关临床指南的更新提供高质量的循证依据。

从药物研发的宏观视角来看,博度曲妥珠单抗作为我国完全自主研发并成功获批的新型HER2 ADC,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其研发历程凸显出清晰的差异化策略——以前瞻性的分子设计为基础,紧密结合本土临床需求,系统推进高标准临床验证,最终成功转化为上市药物。这一路径,不仅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研发理念的有力实践,也为中国后续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在现有成就之上,该药物未来的临床探索方向亦备受瞩目。未来,可积极推进其与不同机制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KI等)的联合治疗研究,以挖掘协同增效潜力,拓展其在更前线治疗场景或更多样人群中的应用空间。其次,深入开展生物标志物研究,系统识别其优势获益人群并解析潜在耐药机制,将为实现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奠定科学基础,从而最大化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

将视野进一步拓宽至整个肿瘤治疗领域,ADC类药物正深刻革新乳腺癌乃至实体瘤的治疗范式。目前,ADC已成为乳腺癌精准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HER2+、HR+HER2-及三阴性乳腺癌等不同分子分型中均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与此同时,ADC治疗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展,从后线向前线治疗推进,从单一瘤种向多瘤种扩展,尤其为中低表达肿瘤及难治性实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肿瘤防控事业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力。









结语:博度曲妥珠单抗的成功获批,不仅代表着一款创新药物的成功,更是中国肿瘤创新药物研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成就,凝聚了中国临床研究者不懈的求索,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淬炼与升华。它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生物制剂领域,已具备了从靶点认知、分子设计到大规模临床验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在精准医疗的时代浪潮中,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力量,为全球抗癌事业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动力。





胡夕春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教授 博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首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MUP多学科首席

ESMO乳腺癌Faculty Member

国际ABC 5-7 panelist

代表性成果:乳腺癌 NEJM(第二作者), Lancet Oncol(第一/通讯),STTT(ARX788)

原发不明癌Lancet Oncol(通讯,里程碑),引领中国的90-基因检测

主持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

主编《肿瘤科常见诊疗问题问答-胡夕春医生查房实录》等



审核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