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次会议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研讨,作为大会执行主席,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本次会议有哪些特别的亮点或创新之处?
刘晓菊教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我国慢阻肺(COPD)病患者已近1亿人,因其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慢阻肺防治工作,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甘肃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和结核病学分会、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术会议于8月9—11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此次大会的学术交流研讨形式多样,我们在会前会中设置了肺功能、无创通气及肺康复专场,以理论+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培训;另外还特别设立了基层专场,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基层医生常见临床问题的诊疗经验和心得,例如提高患者依从性、阅读胸片或CT等,内容非常实用和接地气,受到了来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因为慢阻肺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大多数是在基层医院首诊,因此提升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能力是这次会议的亮点和重点。
此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术会议围绕哪些核心议题展开讨论?这些议题是如何反映当前COPD研究和防治的最新趋势的?
刘晓菊教授:本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术会议的讲者包括数十位我国慢阻肺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围绕慢阻肺管理策略、慢阻肺合并症诊疗进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管理、慢阻肺个体化诊疗、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慢阻肺干预靶点探索、慢阻肺早期诊治、研究热点等议题介绍最新进展,探讨大家所关心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慢阻肺的慢性气道炎症相关进展,特别是2型炎症的慢阻肺研究。我们看到,分子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在2型炎症哮喘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也期盼分子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能尽快应用于慢阻肺患者,以期带来治疗上的革新。
您认为我国COPD防治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显著进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挑战?
刘晓菊教授:在慢阻肺的防治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的革新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基层医疗体系对疾病认知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上。首先,基层医务工作者对COPD的认识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定期培训等举措,基层医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慢阻肺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这为慢阻肺患者在基层的初步识别与干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为一级医院配备简易肺功能仪,极大地促进了肺功能检测的普及率,这一举措使得更多疑似慢阻肺患者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便捷地进行肺功能筛查,从而实现了慢阻肺的早发现、早诊断。
尽管取得了上述进展,但慢阻肺的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慢阻肺的早筛早诊、全程管理以及预防急性加重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例如现在很多慢阻肺患者虽然得到了明确的诊断,但是患者从COPD急性发作到稳定期的过度治疗以及稳定期的全程管理都还不够完善,进而导致患者会反复出现急性发作。因此,我们仍要继续加强基层培训,开展针对医务人员的慢阻肺专题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与治疗能力;加大对普通民众的慢阻肺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度,鼓励高危人群进行肺功能筛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构建慢阻肺患者的全程管理体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等。
近年来,您带领甘肃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和结核病学分会在COPD的防治工作中下足了功夫,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经验。
刘晓菊教授:在王辰院士的部署下,我们就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国债项目)给近800所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肺功能仪,配备设备仅仅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确保这些肺功能仪能够得到科学、规范的使用,以及如何把控检测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结合“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与国家慢阻肺病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的项目,深入基层,通过生动的讲解、现场演示以及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帮助基层医护人员掌握肺功能检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经过不懈的努力,甘肃省在国债项目中基层医院使用肺功能仪通过率位居全国前列,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深感自豪。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部,因海拔较高、大气污染(沙尘)、吸烟、生物燃料暴露等多种因素,慢阻肺病高发;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仍有许多偏远地区的一级医院尚未得到充分的覆盖和培训。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提升培训质量,努力将肺功能检测和慢阻肺防治的知识与技能普及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我们甘肃呼吸人正在积极努力,为慢阻肺病的防治做出应有的贡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