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深部真菌病的预防治疗中,基础疾病、合并用药、饮食情况、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抗真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产生影响,治疗药物监测(TDM)既是保证治疗充分的重要手段,又是避免过度药物暴露、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因此,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TDM近年来受到了广泛重视。
研究结果表明,泊沙康唑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具有明确相关性。在用于IFD的预防时,泊沙康唑血药平均浓度低于0.7 mg/L时真菌突破性感染发生率为39%~65%,而血药平均浓度高于0.7 mg/L时真菌突破性感染发生率仅为0%~1.9%;在侵袭性曲霉病挽救治疗中,泊沙康唑血药平均浓度为0.125 mg/L、0.411~0.719 mg/L和0.134 mg/L时治疗应答率分别为75%、53%和24%。因此,临床中泊沙康唑用于预防IFD时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0.7 mg/L以上,而用于治疗IFD时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1.0~1.25 mg/L以上。
真菌突破性感染是指在抗真菌药物暴露期间发生的任何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抗真菌谱未覆盖的真菌。
2018年一项评估61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真实世界的研究,在服用泊沙康唑肠溶缓释片或口服混悬液患者中进行泊沙康唑Cmax持续检测,缓释片患者(n=48例)和口服混悬液患者(n=13例)的中位服药时间分别为92 d和124 d。在至少接受1次Cmax监测的患者中,服用缓释片患者Cmax>0.7 mg/L的比例高于接受口服混悬液治疗的患者(91%比52%,P=0001);在单样本检测结果逐一分析中,服用缓释片患者Cmax>0.7 mg/L的比例明显高于口服混悬液患者(91.4%比70.3%,P<0001)。可见,无论是对患者分析,还是对每批次样本分析,服用泊沙康唑缓释片患者Cmax>0.7 mg/L的比例均高于服用口服混悬液患者。
对于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泊沙康唑血药浓度上限,目前尚无相关研究资料。在泊沙康唑现有的3种剂型中,口服混悬液的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变异幅度要大于片剂及静脉注射剂,因此TDM更为重要。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泊沙康唑的TDM,监测指标为泊沙康唑血药谷浓度。首次泊沙康唑血药谷浓度监测的采血时间建议为用药后第5天。
用于预防IFD时,泊沙康唑的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0.7 mg/L以上;用于治疗IFD时,泊沙康唑的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1.0~1.25 mg/L以上。
并非所有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或治疗的患者都需要常规进行TDM,但存在下列情况时TDM是必要的:治疗确诊的IFD(尤其是三唑类敏感性较差的真菌);患者伴有腹泻、胃肠道黏膜炎等胃肠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治疗效果欠佳,需排除泊沙康唑剂量不足;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怀疑与泊沙康唑有关;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需要同时服用或终止服用影响泊沙康唑吸收、代谢或排泄的药物。
来源:国际呼吸杂志, 2020,40(04) : 241-26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