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林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南方医院“杰青培育计划”人选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GCP平台建设项目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Tislelizumab Fc段去除与FcgR结合能力
——避免ADCP效应
Tislelizumab临床研究
RATIONALE 307研究
一项随机、开放、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价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 白蛋白紫杉醇及卡铂用于既往未接受治疗 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RATIONALE 307研究
BGB-A317-307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两种化疗方案
均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PFS)。
RATIONALE 307研究
BGB-A317-307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两种化疗方案
近75%的患者达到客观缓解,对比化疗组不到50%的缓解率,获益患者增加50%。
RATIONALE 307研究
BGB-A317-307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两种化疗方案
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DoR)能够提升到单用化疗方案的2倍左右
RATIONALE 307研究
无论PD-L1表达如何,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两种化疗方案PFS均可显著获益
一般信息:男性,60岁。
初诊时间:2018年11月9日
主诉:发热伴咳嗽,发现肺部占位3周。
现病史:3周前出现畏寒、发热,Tmax 39.8℃,伴咳嗽,咳少量黄色黏痰,气促。
个人史:吸烟史40年,30支/日,吸烟指数1200年支。
PS:1分。
当地查血常规:WBC 18.56×109/L,NEU 79.5%,CRP 159.81mg/L。
CT示:左肺中央型肺癌可能,伴左肺阻塞性肺炎。感染控制后入组。
左肺上叶近肺门旁占位性病变,左肺上叶尖后段阻塞性肺不张,左肺上叶多发阻塞性炎症;纵隔及左肺门淋巴结转移;
左肺斜裂胸膜增厚,伴多发小结节影,不除外转移瘤;
双肺多发慢性炎症;
双肺肺气肿;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肺大疱;双侧胸膜增厚;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左上叶开口处见新生物,由左上叶尖后段突出,左侧第二隆突浸润
病理:
送检(左肺上叶)组织可见瘤细胞呈巢团状,浸润型生长,瘤细胞核大深染,胞浆丰富、红染,细胞异型明显,间质纤维增生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CK(+)、CK7(-)、NapsinA(-)、TTF-1(-)、P40(+)、CK5/6(+)、Ki-67(+,70%)。
EGFR:Exon19-Del、 Exon21-L858R、Exon18-G791X、Exon20-768I、Exon20-T790M、Exon20-Ins、Exon21-L858Q均为阴性。
免疫组化:PD-L1(+, Ventana Sp263)。
诊断:
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T4N2M0, IIIB期
第1周期Tislelizumab+TC方案
Tislelizumab 200mg, q3w
Nab-PTX 100mg/m2 d1,8,15, q3w
CBP AUC5 d1, q3w
化疗后出现IV度骨髓抑制
第2周期Tislelizumab+TC方案剂量调整
Tislelizumab 200mg, q3w
Nab-PTX 75mg/m2 d1,8,15, q3w
CBP AUC4 d1, q3w
原左肺上叶近肺门旁占位性病变基本消失;左肺上叶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较前减轻;纵隔及左肺门淋巴结转移,较前缩小;
左肺斜裂胸膜增厚较前减轻,伴多发微结节影,不除外转移瘤;
双肺多发慢性炎症;
双肺肺气肿;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肺大疱;双侧胸膜增厚;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第3-5周期Tislelizumab+TC方案
Tislelizumab 200mg, q3w
Nab-PTX 75mg/m2 d1,8,15, q3w
CBP AUC4 d1, q3w
因为贫血未按期行第5周期d15 Nab-PTX化疗
行27周期Tislelizumab单药治疗
Tislelizumab 200mg, q3w
5周期联合化疗(2019年2月26日)
26周期单药免疫(2020年10月28日)
RATIONALE 307研究
BGB-A317-307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两种化疗方案
患者的总体安全性、耐受性均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RATIONALE 304研究
一项探察Tislelizumab(BGB-A317)联合铂类与培美曲塞对比铂类与培美曲塞用于IIIB或IV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多中心、3期研究
RATIONALE 304研究
在传统化疗方案基础上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患者整体安全性、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且可控,且未发现新安全性信号;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铂类方案的3级及以上TRAE发生率为63%,与替雷利珠单抗相关的仅为31%;化疗对照组的3级及以上TRAE发生率为46%。
Tislelizumab
Single-agent
一般信息:男性,60岁。
初诊时间:2020年5月7日
主诉:咳嗽、咳痰1月,确诊左下肺腺癌1周。
现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痰,无发热、气促等。
个人史:吸烟史50年,20支/日,吸烟指数1000年支。
影像和病理:
当地医院CT提示左下肺占位,左肺门淋巴结转移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右肾上腺转移。
纤支镜活检病理“低分化腺癌” 。
EGFR/ALK/ROS基因检测未发现TKI敏感靶点突变。
免疫组化:PD-L1(TPS 80%, 22C3)。
诊断:(左肺下叶)低分化腺癌(IVB期)
第1-9周期单药免疫治疗
Tislelizumab 200mg, q3w
2周期后PR(2020年7月3日)
8周期后持续缓解(2020年11月9日)
RATIONALE 303研究
一项比较替雷利珠单抗(BGB-A317 Tislelizumab)与多西他赛用于在既往含铂类药物的治疗方案之后出现疾病进展的NSCLC患者的二线或三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
Tislelizumab
+anti-VEGF+Chemo
肝转移:NSCLC治疗的难题
IMpower150
IMpower150(NCT02366143)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国际性、III期研究,旨在评估atezolizumab+卡铂+紫杉醇(ACP)或atezolizumab+安维汀+卡铂+紫杉醇(ABCP) vs 安维汀+卡铂+紫杉醇(BCP)用于未接受过化疗的转移性非鳞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意向治疗(ITT)人群纳入1202例患者;基线时伴肝转移是一种不良预后因子,因此,作为分层因素进行亚组分析。
IMpower150: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改善ORR和DOR
IMpower150: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改善PFS和OS
一般信息:男性,61岁。
初诊时间:2020年6月15日
主诉:发现右腋下包块1周,右肺占位1天。
现病史:2020年6月8日偶然发现右腋下包块(直径约2cm),无触痛、破溃。
个人史:无饮酒史,有吸烟史10余年,每天1包。
PS:1分
CT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占位性病变(8.0cm×7.8cm),考虑为周围型肺癌并纵隔、右侧腋窝、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
CT
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占位性病变(8.0cm×7.8cm),考虑为周围型肺癌;
纵隔、右侧腋窝、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多发淋巴结转移;
肝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
病理:
(腋下淋巴结)低分化腺癌浸润,结合临床及免疫表型考虑肺来源可能性大。
EGFR基因突变荧光定量(PCR法) :未发现所检样本存在EGFR基因第18,19,20,21外显子相关靶位突变。
免疫组化:
PD-L1 (TPS 5%, 22C3)
Her-2 (2+)、ALK-D5F3 (-)、BRAF-V600E (-)、
c-met (1+)、Ki-67 (+,50%)。
诊断:
肺低分化腺癌
T4N2M1c, IVB期
PD-L1 (TPS 5%, 22C3)
行第1-6周期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化疗,
具体为:Tislelizumab+Bevacizumab+TC方案
2周期后PR(2020年8月5日)
6周期后持续缓解(2020年11月3日)
肿瘤标志物
肝转移微环境:MDSC和VEGF
肝脏转移患者的肝脏高水平表达VEGF;
肝脏特异性免疫耐受机制呈VEGF依赖性调节;
TAM、Trge、MDSC是重要的免疫抑制细胞,受VEGF信号调节。
Sitravatinib联合免疫治疗的机制
Sitravatinib是一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包括TAM受体(Tyro, Axl, MER),分裂家族受体(VEGFR2, KIT), RET和MET。
Sitravatinib对这些类型靶点的抑制作用可通过减少M2型TAM、Treg,耗竭MDSCs,但是增加肿瘤微环境(TME)中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来增强抗肿瘤活性。
基于这些多重免疫激活效应,Sitravatinib联合PD1抗体治疗是恢复或增强免疫治疗疗效的合理策略。
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相辅相成
Tislelizumab single-agent
Tislelizumab + Chemo
Tislelizumab + anti-VEGF + Chemo
Tislelizumab + anti-VEGF
查看更多